若是放在三四十年前,“靓”字绝对是个冷僻字,几乎没人知道它怎么读、是什么意思,甚至在报刊杂志上,我们也压根儿没有机会看到这个字。
其实,“靓”是一个极为常用常见的古语词,在历朝历代典籍文献中俯首皆是。但是,到了现代汉语中,“靓”字却一度消失,锁在深闺无人识,虚负凌云万丈才。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广东经济迅速崛起对内地的冲击影响,加之港澳文化传媒的推波助澜,负载着浓郁地方特色的粤方言便脱颖而出,成为一种强势方言进而北上。
在“粤语北上”的浪潮中,“靓”这个广东人天天挂在嘴边的方言口语字甫一进入北方语言系统,便立刻以其新奇、洋味、现代气派投合世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心理,一度成为都市流行语,走红大江南北。
粤语示例
一时间,“靓仔”“靓女”“靓车”“靓汤”……铺天盖地而来,成为大家尤其是年轻一族的口头禅,其身影更是频频见诸各大媒体。
那么,“靓”字为什么会独存于粤方言中?它在古代汉语中的读音和意思又是什么吗呢?
“靓”字最早见诸记载,似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靓,召见,从见青声。”
“靓”字纂训于东汉,很可能出现于先秦时代。比如《诗经·邺风·静女》云:“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古代字书
意思是说,一位漂亮的姑娘与我相约在城边的角落见面,到了之后却不见她的踪影,急得我抓耳挠腮团团转。
诗中的“静女”,历代学者大多认为,是指闲适沉静的女子,也对!但仍可以进一步商榷。
其实,说白了,静女就是靓女,即漂亮的女子。
“靓”字在古代汉语中,读音就是“静”,含义也与“静”相通。
古代典籍《说文解字》
下面,咱们先说说“靓”字的读音。
《说文》:“靓,从见青声。”说明“靓”的义符是“见”,声符是“青”,它的读音与“青”有联系。
到底有什么联系?具体可见从唐朝直至明朝的历代官修韵书,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中,均将“靓”字注音为“疾正切,音净”。
“疾正切”,是古代一种常用的注音方法,叫反切法。
中国古代没有拼音字母,为了帮助人们识字,古人发明了很多注音方法,如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等,其中“反切法”的影响最大、使用范围最广。
古代典籍
所谓反切,简单来说,就是把两个容易识别、极为常见的字,合在一起,第一个字取其声母,第二个字取其韵母和声调,然后声韵调相切,这个生字的读音就拼出来了。
比如,上文提到的“疾正切”,“疾”字的声母是j[基],“正”字的韵母是eng[亨],声调为去声。但是声母j[基]不能和韵母eng[亨]相拼,而eng[亨]和ing[英]在古代同属一个韵部,如此,音韵调相切,用现代普通话拟音,即为jìng(音同“静”)。
阅读古代典籍
同时,古代各类韵书又均以直音法,明确标注出“靓”字的读音为“净”。
因此,在古代汉语中,“靓”字只有一种读音,那就是jìng(音同“静”)。
接着,咱们再说说“靓”字的含义。
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靓”字最初的本义是“召见、邀请”。清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解释说:“《广韵》曰:‘古奉朝请多作此字’。”
所谓的“朝请”,乃汉律,诸侯春朝皇帝叫“朝”,秋朝叫“靓”,后来泛指朝见。
古代书籍
古从“见”表“朝请”义还有一“觐”字,《说文》:“觐,诸侯秋朝日觐, 勤劳王事也。”这个“觐”字,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使用。但是表同一意思的“靓”字,现代已不使用。
“靓”,既然“古奉朝请多作此字”,也就是说,要面见天子,任何人都必然会精心装扮一番。即便是一般邀请,按人之常情,也要衣冠整齐,以示礼貌与庄重。
由此,“靓”字又引申用作“装饰、打扮”义。南朝梁顾野王编撰的字书《玉篇・见部》中,“靓”字的释义即为“装饰”。
古代书籍
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中用“靓妆刻饰”,描写汉代女子的装饰,晋郭璞释曰:“靓妆,粉白黛黑也。”
西晋左思《蜀都赋》中,有“袨服靓妆”,用以描写蜀地男女的装扮,魏张揖将此释为:“靓,谓粉白黛黑也。”
由装饰打扮,“靓”又进一步引申指艳丽、美好的事物。
宋代周邦彦《侧犯》词:“暮霞霁雨,小莲出水红妆靓。”
清朝蒲松龄《聊斋志异・猪嘴道人》:“见楼台山水,花木靓丽。”
古之从“青”得声者,多含“精美,美好 艳丽”之义。
古代书籍
比如“倩”字,《类篇》释义为“美也”。
又如“靘”字,明朝《篇海类编・声色类・青部》云:“靘,与靓同。”靘,读作qìng(音同“庆”),与“靓”一样,都是表示美好、艳丽的意思。
再如,上文提到的“静女其姝”的“静”,与“靓”音义相通。历史学家吴小如《诗三百篇臆札》说:“此诗‘静女’犹言‘好女’,亦即‘靓女’或‘美女’,谓其人为妍丽之女也。”
“靓”在普通话中曾一度消失,却留存于粤方言中。
粤方言区的人很喜欢用“靓”,他们称漂亮美丽的女子为靓女,英俊潇洒的男子为靓仔,甚至形容任何美好的事物,包括一些抽象美好的东西,都可以冠之以“靓”:靓发、靓汤、靓名、靓声、靓心情……
广州街头
那么,“靓”为什么会留存在粤方言中呢?
严格来说,无论是表“召见、邀请”的“靓”,还是表“装饰、美好”的“靓”,如今在粤语中都不存在了。
粤语中的“靓”,只是一个“训读字”。训读的“训”有“学习”之意,这是个借自日语汉字读音的专门术语。
日语本无文字,约公元5世纪前汉字传入日本,乃于初期借用汉字记音。例如“草”,罗马音为kusa,日语以“久佐”二字表音。
由于此法丧失了汉字之辨义功能,日语中便干脆使用汉字来表义,直接写作“草”,但发音仍沿用日语传统读法kusa,此种方式即为训读。
日本餐厅的灯笼
汉语方言的训读字,也是这样的,也是用方言口语常用词的字音去读另一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这是一种字形、字义与字音之间的张冠李戴现象。
比如潮汕话读“昔”为“早”[za2],读“夜”为“暝”[mên5]或[mên7],读“涸”为“洘”[ko2],等等。被读错的字,如“昔”“夜”“涸”等叫训读字,把引起误读的“早”“暝”“洘”等叫本字。训读字与本字之间,在意义上比较相近,但是在语音形式上常常相差甚远。
靓女
广州话中本有一个方言发音leng3,国际音标为[lɛŋ33],表示“漂亮、美丽”的意义。但是,[lɛŋ33]在粤语中只有音和义,而没有字,于是就借用了同义的“靓”字。
古“靓”字在粤语中读[ʧeŋ22],大致与“静”同音,[ʧeŋ22]和[lɛŋ33]叠韵,即这两个字的韵母相同,所以可以近音假借,于是“靓”字在粤方言中就留存下来。
“靓”字的粤语读音,在普通话里没有同音字,现代汉语拼音也无法拼出'靓'字准确的粤语读音,于是便对来自粤方言的“靓”的音[lɛŋ33]进行语音折合,进而规定为liàng(音同“亮”)音。
靓女靓仔
可见,造字之初,亮丽美好之本字当为“静”,而“靓”则为“召见邀请”之本字。但世人多以“靓”为亮丽、美好之义,倒把原本用形容“美人之貌”的“静”字给压倒了。
“靓”本读jìng(音同“静”),广州话今读leng3,进入普通话系统后,取近似音,读如liàng(音同“亮”),成为标准音,这是方音压倒普通话读音之例。(张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