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形势从总体上看是很好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了较高速度。但是在经济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例如,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农业发展滞后、国有大中型企业亟待搞活、地区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以及收入分配失衡,等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从管理的角度看,宏观失控是一个重要原因。最近,中央确定把加强宏观调控作为1995年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完全正确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加强宏观调控不是一说就能办到的。近些年来,中央一再强调加强宏观调控,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屡屡出现宏观失控或宏观调控乏力的现象。这说明加强宏观调控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特别是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不要宏观调控的问题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虽然写入党的十四大文件,但实际上认识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而且在一段时间内曾被食洋不化的理论宣传搅得十分混乱。这种理论片面地夸大市场的作用,把它说成完美无缺、天然和谐,是最优化配置资源的唯一方式,从而主张自由放任,反对宏观调控。据说这是从西方市场经济那里取来的“真经”。其实这个“真经”并不符合当代西方市场经济的实际。法国是市场经济国家,而法国计划总署认为:要想没有国家的任何调节,单凭市场的力量就达到经济和社会的最佳效益也是一种幻想。权力完全掌握在“无形之手”中,市场就有导致环境毁坏、金融和货币动荡、社会不平等加剧和只顾眼前利益、牺牲集体和长期需求的危险。德国经济学家汉斯-于尔根·克虏伯认为:“世界经济危机的经验之一是:如果国家不注意满足一定的宏观经济的基本条件,市场经济便会遭到灾难性的崩溃。”[1]事实上,当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无不重视宏观经济调控,这是众所周知的。宏观经济调控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说,是题中应有之义,并且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否定宏观调控,不仅在理论上不能成立,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现在应当理直气壮地大讲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它占领舆论阵地,成为共识。
二、加强宏观调控要两手并举,即计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手段同时并举
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也是上了十四大文件的。然而,前一个时期,社会上掀起一股声讨计划经济的浪潮,把它说得一无是处,一切不好的事情都算在计划经济的账上,说它“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看法未免过于偏颇,也不符合历史事实。苏联是实行计划经济的,7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地位从欧洲的第四位、世界的第五位一跃成为欧洲的第一位、世界的第二位,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而在这个时期内,苏联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严重破坏,美国不仅未受到战争破坏,反而发了战争财。尽管苏联的条件不如美国,但两国的经济差距仍然极大地缩小了。从1949年到1989年,经过40年的建设,我国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产品产量同建国前最高年产量相比:钢为64倍,原煤为16倍,原油为28倍,发电量为9l倍,水泥为92倍,纱为10.5倍,布为6.7倍。一些重要产品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而在这40年中,我国经济还遭受过两次大的挫折,不然发展还会更快一些。所以,无论从苏联还是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历史看,都不能简单地作出计划经济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结论。应当采取分析的态度。计划经济在过去的实践中除了有积极作用的一面,也还有问题的一面,因此需要进行改革。但是改革不是完全否定计划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不可以没有计划手段,特别是在宏观调控方面,还应当加强计划手段。
三、加强宏观调控,国家必须直接掌握必要的财力和物力
所谓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说到底是凭借经济实力来管理经济。解放初期,陈云同志在解决物价风潮、稳定市场时就曾说过,只要掌握几种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物资,我们就能控制市场。他认为对市场的主要物资,我们掌握多少,即是控制市场力量的大小。当时由于掌握了“两白一黑”,很快控制了物价,稳定了市场,完全是用经济方法解决问题的。这是解放初期最成功的一次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如果国家不掌握必要的经济实力,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目的。现在为什么宏观调控乏力,问题就出在手中缺少“一把米”。以财力为例,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1980年占23.3%,1990年占16.6%,1993年占14.1%。这个比重,极大地低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水平。靠这样的财力怎能实行宏观调控?所以要加强宏观调控,就必须逐步增加国家的财力,同时,增加国家掌握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数量。否则,所谓加强宏观调控,只能停留在纸上。
此外,加强宏观调控,还应把调控体系建立起来,要有一个具有高度权威的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