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建瓯市地图简介(千年建州,理学名城—福建建瓯市国土空间)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2 10:36:27    

1.建瓯市简介

建瓯市,简称“芝城”,福建省辖县级市,由南平市代管,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流域的上游,建溪与松溪交接处,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总面积4233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建瓯市辖4个街道、10个镇、4个乡。2020年七普数据,建瓯市常住人口43.4万人。2022年,建瓯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3.0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6.29亿元。

建瓯市历史悠久,是一座有着1800多年建县史的省级文化名城。东汉建安初年(196年)设立建安县,是福建最早设立的四个县之一。福建历史上第一郡、第一州、第一府皆在建瓯。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在建瓯设立福建第一个府治“建宁府”。1913年撤建宁府,并建安、瓯宁两县为建瓯县,1992年,撤县设市。 建瓯市是全国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十八个千名进士县之一,现有东岳庙、建宁府孔庙、北苑御焙遗址、迪口值庆桥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归宗岩、万木林、光孝禅寺、威武门、临江门、通济门、通仙门等旅游景点。建瓯市还是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中国竹子之乡、中国锥栗之乡、中国根雕之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中国东南白酒名城。

建瓯市行政区划图

2.定位战略

区域发展使命:发挥内陆腹地城市支撑作用,构建内外开放山海联动大格局;.融入福州都市圈,强化山海协作;强化武夷发展带资源要素集聚,促进形成高质量绿色发展示范带。

建瓯市区域协同

总体定位:千年建州,理学名城。规划期末,将建瓯建设为展示理学文化的千年古县,促进山海协作的内陆枢纽,引领国内笋竹产业发展的高质量发展名城。闽、浙、赣开放合作的重要绿色经济腹地;以先进绿色加工为主导的创新产业基地;传承展现理学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充分体现生态价值的国家森林城市。

发展目标:到2035年,深度融入国家与区域开放战略,全面建成闽浙赣三省合作的绿色经济腹地。经济发展实现科技驱动、创新驱动,建成以先进绿色加工业为主导,具备区域经济带动作用的科技产业强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利用取得突破,文化创意事业取得全新进展。理学文化成为建瓯城市重要软实力。 生态环境治理与城镇空间治理取得决定性成功,生态宜居成为建瓯名片。

开发保护战略。

(1)山海协同战略:双向开放,构建对外开放通道;中部一体,提升南平增长动力;南北对接,共绘闽东北旅游圈;跨区协作,推动区域生态共建。

对外开放通道

南北对接区域合作

(2)产业升级战略:山区协同创新发展:聚焦大生态、大农业、大旅游,构建绿色产业协作体系。围绕绿色发展,充分发挥旅游、文化、生态和地域特产优势,加快谋划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示范效应显著的特色小镇。

(3)生态保护战略:依托山体构建10处生态保护绿核,包括归宗岩、擎天岩、郭岩山、万木林、凤屏山、芒荡山、百丈岩、陈家山、辰山、莲花岗。依托10条主要溪流构筑水系保护廊道,包括吉阳溪、小松溪、水源溪、溪屯溪、溪东溪、小桥溪、高阳溪、吉溪、松溪、建溪。持续推进”竹生态银行”平台建设,创建闽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先行区。

生态保护战略

(4)文化提升战略:推动古城开发利用。重建现存城市古建、古城墙、古街巷、古寺庙,恢复铁井栏、紫芝街等宋代理学街区,重建建宁府文庙,疏浚畅通建瓯壕沟及内河,让碧水清流涌入,以古城开发重现建州风采。“以文兴旅、五凤承翔”,即以厚重的建州五凤楼为开端,推出本土独特的的厚重人文历史遗迹。 联动武夷山,形成“北山南文一一游武夷山水、逛芝城古建州”品牌!

建安都城遗址

建瓯文旅产品

3.国土空间格局

3.1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 (1)保护要素:一屏两区四重点。

一屏——鹫峰山生态屏障。

两区——农业生产保护区与生态功能保护区。

四重点——万木林省级自然保护区、归宗岩风景名胜区、陈家山风景名胜区与擎天岩风景名胜区。

•(2) 发展要素:两心四轴多平台。

两心——中心城区、东游镇副中心。

四轴——建溪、松溪、京台高速、浦建高速。

多平台——建瓯市“一区三园”工业发展平台,乡镇五大产业发展平台。

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3.2生态保护空间

通过对生态源地的识别,并通过GIS拟合出生态源地之间扩散阻力最小的通道,从而构建一屏、七廊、多核的生态网络格局

一屏—指鹫峰山生态屏障;

七廊—是保障市域生态安全结构稳定的重要通廊,是对建设空间无序蔓延的有效限制带;

多核—由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地等生态因子识别得出的多个生态绿核。

生态保护空间

3.3农业发展空间

从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融合、提升农业品牌等方面出发,形成“三区四带、四园十二基地”的现代农业空间布局。

农业优化发展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水土资源、光热资源较为丰富,建瓯市农产品重点产区。发展引导:发展标准化现代农业、高效农业乡镇:吉阳、徐墩、小松、东峰、东游、南雅、小桥。

农业适度发展区——立足资源环境禀赋,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以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为基本方向。发展引导: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农业、特色立体农业乡镇:龙村、川石、水源、顺阳、玉山、迪口。

农业保护发展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发展引导: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涉及乡镇:房道。

农业发展空间格局

4.城乡空间格局

4.1城镇等级体系

根据乡镇基础资料,对建瓯市14个乡镇综合发展潜力进行评价。结合城镇发展潜力,构建“中心城区—中心镇—特色镇—一般镇(乡)”四级城镇等级体系。

城镇等级体系

4.2城乡发展空间

以山水为城市骨架,遵循显山露水、城景交融的理念,打造山水相融空间格局;以老城区为服务核心,加快城北新区发展,形成双核互动的中央核心区,并带动两翼各片区协同发展,最终形成“三溪多楔、双核驱动、十字轴带”的城市空间结构。

三溪多楔:依托周边山体走势,采用楔形结构将绿化空间引入城区,与建溪、松溪、小松溪三条自然生态廊共同形成三溪多楔的生态基底。

双核驱动:以老城区为基础,组合水南组团和城北组团,作为建瓯市城市发展的城市核心。未来承担商务商业服务、旅游服务、公共服务、文化展示的功能。

十字轴带:延续城市传统格局,南北向形成沿人民路的城市发展综合服务轴,串联新老双心及水南现代文化展示节点。

城乡发展空间

5.基础设施体系

5.1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优化道路交通体系,打造便捷之城:多向互联互通,强化对外开放格局;优化国省干道,改善乡镇对外交通条件;干线道路连通成环,串联一城五镇,强化中心城区服务功能,贯通建瓯东联系通道,加强西部乡镇出行便利度。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5.2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分级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围绕全年龄段居民人口的生活需求,以网络化、扁平化城乡发展模式思维,优化传统的城镇村体系,构建“城市-乡镇-乡村-居民点”四个层级的生活圈,配套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为统筹城乡协调性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建设全年龄友好健康城市

城市生活圈:满足中心城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和休闲、医疗等较高等级的生活需求。

乡镇生活圈:满足乡镇居民通勤、通学、基本生活以及镇级行政职能的需求。

乡村生活圈:满足乡村居民通勤、通学和基本生活需求。

居民点生活圈:满足乡村居民点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6.产业体系

6.1产业体系

以自身产业优势为基础,结合南平市产业体系,构建建瓯市“2+3+X”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配套完善6大产业服务平台。

产业体系平台

6.2产业发展布局

依托市域国省道与县道形成工业发展轴线,引导工业聚集发展。形成一区多园特色分工的总体发展格局。

产业发展布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