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卫风·氓》末段有这样的诗句:“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这首诗入选人教社最新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下。
教材编者做如下注释:【总角之宴】少年时我和你一起愉快地玩耍。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用以指少年时代。
编者注释简明,学生一看就知道,“总角”是指称年龄的词语,所指年龄段是“少年时代”。
课童木雕中的学生即总角之年
《词源》是古籍阅读的专业工具书,“总角”词条是这样的:“古代男女未成年前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故称总角。也指童年时。
教科书和《词源》都具有权威性。综合两者解释,“总角”一词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
“总角”是古代未成年人的一种发型,将散发捆束扎成两个丫髻,形状像角。由发型特征引申代指年龄。既可以指童年,也可以指少年时代。具体指哪个年龄段根据具体语境推断。
“总角”作为表年龄段的词语,在古诗文中经常出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的光辉起点。《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婉:貌美。娈:清秀。丱(guàn):两角的样子。弁(biàn):帽子,古时男子成人才戴帽子。这几句大概意思是:小时候温婉清秀,小辫儿上翘。几年没见,转眼就长大成人。诗中,“总角”就是指未成年以前,至于是童年还是少年,不必硬去辨析。时光飞逝,人倏忽之间就没了童年少年那段美好的时光。这就是诗味,我们读懂就可以了。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荣木诗序》说:“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大意是小的时候就开始学道,老了仍觉得无所成就。
宋代的苏轼被贬海南,垂老投荒,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可他走进黎族人家,竟然给我们留下了落寞中带着暖意折射出人生希望的旷达诗句:“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那三个“总角”之年的小童,用葱叶做笛迎送苏轼,本为罪臣的苏轼那一刻全然扔掉官场的失意,联想到祥和快乐的舞雩之景。政治上尚儒,生活中亲佛道的苏轼竟活脱脱站在了我们面前。
岳飞是著名的民族英雄,“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是他的名言。《五岳祠盟记》记载:“予发愤河朔,起自将台,总角从军,历二百余战。”“总角从军”足见岳飞的军旅生涯开始之早。
古典文化中,表示年龄的词语有很多,有的必须精确理解,比如“花甲”“耳顺”等,有的知道它指某个年龄段就行了,属于模糊表述法。“总角”是这样,“豆蔻”、“耄耋”等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