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花间派鼻祖”是温庭筠:当考试“枪手”上瘾,终生潦倒不得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8-20 13:38:24    

科举考试最早于隋代设立,到了唐朝逐渐走向正规化。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进入仕途的主要方式。

在中晚唐朝的考场中,有这么一个人,参加科举就是为了创收,也是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枪手”。这个人叫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唐代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

温庭筠富有天才,文思敏捷,精通音律,工诗,词话。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与李商隐时称"温李",其诗今存三百多首。

温庭筠的词更厉害,被誉为"花间派鼻祖",他的词富有文采和声情,今存七十余首,收录于《花间集》《金荃词》等书中。他与韦庄并称"温韦"。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富有天赋的文化名人,却一辈子没有得到任何的科举功名。

这其中的第一个原因是:温庭筠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取憎于时,多犯忌讳;

这其中的第二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温庭筠多次代人作赋,甘做“枪手”。



下面介绍一下温庭筠当枪手的人生经历。

温庭筠是初唐宰相温彦博的后代,年轻时为苦求功名,也曾下过一番狠工夫,才思尤为敏捷,无论是《新唐书》和《旧唐书》都有记载。

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晚唐科考律赋,八韵为一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时,老温不急不躁,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次叉手即可完成八韵,人送外号“温八叉”。

温庭筠此举堪比三国时神童曹植七步成诗,是当时士林中公认的第一等大才子。

可惜温庭筠生在了晚唐,那个外部动荡、内部腐败的时代。科举屡次不第。他的心态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开始了游戏人生。

有才能本来是好事,但是有时有才能也可能不干好事。

据史书记载,温庭筠不干好事就是在科举考场甘当“枪手”,而且上瘾。

温庭筠先后有多次参与科考舞弊的行为。他一方面为了卖弄自己的才学,另外一方面把当“枪手”当作了生意经,把科举考试当成了致富的手段。因此,他竟然不顾皇帝的权威,替他人在考场作赋。

唐五代笔记小说集《北梦琐言》中说:温庭筠“每岁举场,多为举人假手”,意思是每次科举考试,他都为人代作文章。

温庭筠考试的时候,竟然常常代替邻座的考生答卷!估计他看人家苦思冥想写不出来,他就主动去当“活雷锋”了!

这事儿如果只是偶一为之也就罢了,毕竟年轻人淘气嘛,但是温庭筠似乎当枪手比较上瘾。



大中末年(大概在855年),温庭筠已经四十岁出头了。

这年春闱大试,考官沈询主掌贡举考试时,可能怜惜温庭筠的才华,有心成全他,专门将温庭筠召到帘下考试。

沈询可能对其行为不端也早有耳闻,怕他暗中帮助别人,为温庭筠单设了一个座位,不让他与其他考生相邻,还跟温庭筠说:

“以前那些应举考试的人,都是托你代作诗文,我这次的考场上,没有人托你吧。希望你自我勉励吧。”

在考试的时候,其他几个考官更是把注意力集中放在了他的身上。温庭筠很是不爽的洋洋洒的写了一千多字的文章。当日近黄昏,温庭筠请求先出场。

主考官终于松了一口气,觉得这次一定一切正常。殊不知事后一问,尴尬了:温庭筠自己得意的说,虽然被严密监视,不能亲自代替别人答卷,但是还是口授了文章给考场的其他八个考生。

再好的脾气的主考官也受不了了。温庭筠就倒霉了,进士资格又被剥夺了。

不久,这件事汇报到皇帝唐宣宗那里。素有“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大怒,专门下了一道诏书斥责温庭筠:

“孔门素以德行为先,文章为末,尔既德行无取,文章何补焉?”。

结果,朝廷将温庭筠赶出京城长安。

从此之后,温庭筠便断绝了科举这门心思,不再涉足考场。他晚年落得流落江湖,潦倒不得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