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佛山三水云秀山体育场内人声鼎沸,欢呼与呐喊震耳欲聋,与火爆的“苏超”遥相呼应,共同点燃了这个夏天。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体育赛事,而是一场持续了二十余年的嘉年华——从2002年三水区足球联赛起步,到如今成为横跨粤港澳的品牌IP,佛山“西甲”始终保持着初心:这里有前法国国脚杰雷米・梅内的星光,但产业工人、企业职工才是主力阵容,他们延续着上世纪“早上菜市场,下午足球场”的草根传统,让足球消弭身份差异。
“体育+非遗”的创新模式更具特色。高州木偶戏、潮汕英歌舞与新疆民俗轮番上演,这些古老的非遗技艺借助赛事的高人气接上“流量地气”。同时,赛事还串联起粤港澳的情谊,从霍英东为球场开球到霍启山出席开幕式,从“肄江杯”到港澳球队参赛、Beyond乐队成员叶世荣献唱金曲,这里已然是三地文化交流的舞台。
“免费门票”让球迷在“零门槛”的狂欢中找到强烈的参与感。身着靛蓝布衣、脚踏粉色自行车的湛江吴川“荷花姑娘”全网火速蹿红,她跨越400公里为双方球队送上“荷香伴征程”的美好祝愿,带着田野的清香和质朴的情意,道出了这场赛事最本真的底色——把足球还给人民。
湛江吴川“荷花姑娘”为球员送上“荷香伴征程”的美好祝愿。(主办方供图)
佛山“西甲”,既是以群众为主体的竞技比赛,也是全民参与的狂欢派对,还是跨地域文化交流的绝佳载体。
佛山“西甲”的群众性,可追溯至上个世纪。
据资料记载,足球项目最早于1931年出现在三水县运动会上,由此引发三水人的足球热潮。到上世纪50年代末,三水的足球运动场地尚未健全,西南菜市场的空地便成为竞技场,也由此诞生“早上菜市场,下午足球场”的草根足球故事。20世纪70年代,由企业、公社组队参加的三水足球赛成为佛山“西甲”的前身,形成了其以工人和职工为参赛主体的传统。
三水区足球联赛从2002年正式举办至今,每年夏天均会如期而至。因为举办地在西南街道,三水人希望这场本土民间业余赛事能够像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一样精彩,佛山“西甲”由此得名。
岁月流转,场馆设施不断升级、赛事内容频频出新、赛场气氛愈发热烈。但不变的是,全民竞技的赛场仍能消弭球星、市民、职工等多重身份,在足球的每一次传递中,实现不同社会身份的球员奔赴赛场的共同认同。
第十九届佛山“西甲”足球联赛比赛现场。(主办方供图)
赛场下,“免费入场,先到先得”带来了座无虚席的观众。7月4日晚,第19届佛山“西甲”足球联赛拉开帷幕,2.6万人次入场观看开幕式,与爆火的“苏超”遥相呼应,共同诠释了群众足球的应有之义。
沉浸式观看比赛的80分钟内,他们因球迷这一身份集聚球场,在足球的“乌托邦”中收获最直接的快乐。头发花白的老人全程录像、小朋友用劲吹喇叭、年轻人奋力欢呼,这种“零门槛”的狂欢,让每位观众都能找到参与感。而在竞技之外,不同的城市文化也随着各地球员、球迷的在场,流转、交融于绿茵场内。
如今,三水已建成159块足球场,人均足球场地达1.8块/万人,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而升级改造后的云秀山体育场、健力宝青训中心等场馆,除了承办国家级赛事,还常态化向市民免费开放。
与此同时,2023年年初,“西甲”进一步升级,设置小学组、中学组、成年组、岁月组四级联赛制,覆盖全年龄段,成为全民参与的品牌赛事。
这正是孕育群众足球的坚实根基。
云秀山体育场内,吸引人的不仅仅是足球比赛,还有各式各样的非遗民俗表演。佛山“西甲”运用“体育+非遗”模式,借赛事搭舞台,不仅丰富了赛事内容,也让非遗技艺接上“流量地气”,走近寻常百姓。社交媒体上不乏“体验感拉满”的感叹,也让“山水佛山 文武双全”不只是冷冰冰的标语,而是公众能深刻体悟到的城市形象。
第十九届佛山“西甲”足球联赛现场的非遗民俗表演。(主办方供图)
除了高州木偶戏、连滩山歌、潮汕英歌舞、遂溪醒狮等广东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自新疆、贵州远道而来的当地特色民俗节目。
这是佛山与新疆、贵州文化交流互鉴的缩影。佛山“西甲”何以打破空间距离的限制,让远方的传统民俗走进三水?
“对口帮扶”是结缘的起点。
2021年以来,佛山三水结对黔东南镇远,开展新一轮东西部协作。两地以现代农业产业园、黔东经开区电子产业园“双园区”共建为载体,推动电容器生产、天麻加工、酸食生产等主导产业项目落地镇远并集群发展。
7月5日,“镇远不远之夜”亮相云秀山体育场,则是两地深入推进文广旅体帮扶协作的一次双向奔赴。
龙舟竞渡表演将绿茵场变为“江面”,与足球比赛共同奏响团队协作和奋力拼搏的乐章。在足球竞技中,守门员固守后方,后卫抵挡进攻,中场调度全局,前锋冲锋陷阵;而在龙舟赛上,鼓手和锣手统筹全局,舵手导航指挥,桨手供给动力。不同的竞技形式,潜藏着同样的竞赛精神。
这样的奔赴,还去往了更远的地方——新疆。近年,佛山通过资金、技术、智力和思想帮扶对口援疆。这其中,文化润疆工程让龙狮、咏春等岭南传统文化去到伽师,而在云秀山体育场登场的“甜蜜伽师民俗文化之夜”,则是对其的回望。
佛山“西甲”之所以能成为不同传统文化交融的硕大容器,在于其本身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岭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佛山保留了大规模有着珠三角地域特色和体现岭南文化精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佛山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项,省级56项。粤剧、功夫、龙舟、龙狮、陶艺、工匠、美食、秋色、祖庙、忠义,都是它的注脚。
从诞生之初,佛山“西甲”与港澳就已结下深厚渊源。1981至1983年,三水与旅港同乡足球队联合举办了三届“肄江杯”足球赛,为后来“西甲”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984年,时任亚洲足球协会会长的霍英东先生为云秀山体育场重建落成的友谊赛开球。他的参与不仅为三水足球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也为港澳与三水在足球文化上的交流搭建了桥梁。
在此次赛事开幕式,霍英东之孙、香港足球总会主席霍启山现身。霍启山此番出席佛山“西甲”开幕式,不仅是对祖父的缅怀,更是一种传承。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香港足球与内地保持了四十多年的交流,省港杯足球赛已成功举办43届,近年来各种类型的省港足球交流也在不断增加。佛山“西甲”作为广东省内的一项品牌赛事,其火爆的民间足球氛围,有望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而这种民间足球的蓬勃发展,正是粤港澳“体育湾区”建设的重要基石。
据了解,今年“西甲”参赛球队不仅来自省内8个地级市,还吸引了来自港澳地区的球队。这种广泛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充分体现了佛山“西甲”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港澳地区对佛山“西甲”的支持,贯穿于赛事的各个方面。在比赛现场,能深切感受到来自港澳的元素。如在揭幕战的中场环节,香港摇滚乐队Beyond成员叶世荣献唱粤语金曲,让球场瞬间变成万人演唱会。文化与体育的交融,充分展示了粤港澳地区文化相通的特点,也使得佛山“西甲”不仅仅是一场足球赛事,更成为了粤港澳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除了足球,其他体育项目也在三地之间蓬勃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文联兼职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霍启刚就曾表示,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具备长期合作的基础。香港与澳门独特的“一国两制”背景为以体育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体育不仅是潜力巨大的产业,也是国家对外宣传的重要方式。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三地体育合作的良好态势,他建议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为契机,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打造品牌体育赛事,充分发挥三地各自的经验和国际资源,共同谋划引进足球、篮球、网球等高水平国际大型赛事,共同探索举办世界性综合性运动会的合作机制,共同打造一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联赛,共同发展具有岭南特色的体育品牌。
近期,这场由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也即将举办。通过这次全运会,三地将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和协同合作,探索在不同制度下实现高效衔接的路径,为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积累经验。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建设“体育湾区”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足球、篮球到龙舟、武术,各类体育活动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体育湾区的建设,将进一步推动三地在体育产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体育发展格局,同时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增强大湾区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和内生动力。
近年来,赛事经济茁壮成长,为地方文旅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从大众熟知的足球、篮球赛事,到独具传统魅力的龙舟竞渡、武术展演,各类体育赛事在各地蓬勃开展,催生了别具一格的文旅景观。
赛事经济的火热态势,从一系列数据中可清晰窥见。
自“村超”兴起,其带动效应便十分显著。凭借这一热门赛事IP,榕江县2023-2024年累计吸引超1700万游客到访;2025年1月1日至5月5日,接待游客量达241万,同比增长11.77%。受此带动,贵州省2024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317.26亿元,增速8.1%,增加值134.07亿元,增速8.4%。
今年的流量担当“苏超”同样表现亮眼,据预测,整个赛季将创造超3亿元综合经济效益,平均每个城市增收两千余万元。6月1日“苏超”第三轮赛事后,南京特色美食热度飙升,美团数据显示,6月2日江苏地区的“南京盐水鸭”搜索量较上周增长74%,盐水鸭套餐订单量增长58%。
但赛事经济的意义远不止于带动消费,它更是城市文化传播和形象塑造的有力载体。以“苏超”为例,江苏十三市的城市足球联赛通过“十三太保”互怼梗的爆火,将地域文化融入体育竞技。例如,徐州与宿迁的“楚汉争霸”、扬州镇江的“早茶德比”,这些别称不仅赋予比赛文化底蕴,更让城市特色通过互联网传播,带动了相关景区和产品的消费增长。这种形式让体育赛事成为城市形象宣传片,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城市魅力。
而广东的龙舟赛则以另一种形式实现文化传播。龙舟作为传统文化符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粤港澳大湾区的龙舟邀请赛通过刺激的竞赛和运动员之间的互动,以更生动的方式呈现龙舟文化。比赛不仅是速度的较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观众在为选手加油助威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龙舟文化的魅力。此外,举办高水平赛事也能让外界看到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文化特色。
愿越来越多的美被看见。
南方周末研究员 郑颖琦 李润泽子
责编 戴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