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025年7月15日——薄雾晨曦中,巫溪县菱角镇桐岭村72岁的陈大爷推开老屋木门,走向厢房。那里,几十张蚕匾里,雪白的蚕宝宝正沙沙作响,啃食桑叶。“一年养20多张蚕种,收入6、7万元。”陈大爷笑容满面,算得明白,“这比种很多经济作物强,甚至超过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活儿不重,在家门口,心里踏实!”
农户养蚕。重庆市商务委员会供图
模式创新:“企业+集体+农户”致富路上更安心
在重庆乡村,陈大爷的故事并非个例。不需要重金投入,更不需要大拆大建,靠着利用闲置的堂屋、厢房就能撑起自己的“绿色银行”,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这种“轻模式”养蚕已经成为农民致富、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但零散的养殖模式,规模受限,抗风险能力弱,如何盘活蚕桑产业,让致富路走得更远更安心?桐岭村探索出“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新模式:公司把控小蚕共育关键环节,给予桑园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全程技术支持。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解决资金、茧销售、资金分红等后顾之忧。“这种模式让我们干得放心、舒心,没有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的问题担忧!”村民们由衷感慨。这一模式汇聚合力,正成为集体引领、农户参与、共同增收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喜获丰收。重庆市商务委员会供图
发展升级:战略先行+政策扶持吸引“凤归巢”
近年来,为抢抓国家“东桑西移”战略机遇,重庆市商务委在基地强镇、高标准桑园基地建设、小蚕共育等方面给予了支持;重庆市蚕业总站也积极实施“千民蚕农培训计划”,通过蚕业总站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发布技术指导信息,切实帮助蚕农稳定增收。
由于投资小、见效快、不愁卖、风险小,还有政策扶持,蚕桑产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农民工“凤还巢”。垫江县五洞镇的许大哥就是典型,他告别建筑行业,返乡承包百亩土地养蚕。“一年养9批,收入40万左右!”“早上喂完蚕,下午还能种菜、陪家人。挣钱顾家两不误,这才是好日子!”许大哥道出了返乡创业者的心声。
重庆蚕桑丝绸产业蓬勃发展。重庆市商务委员会供图
前景宽阔:产业高速增长,财富机会凸显
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驱动下,重庆蚕桑丝绸产业蓬勃发展、成绩斐然。目前,全市26个区县、6万余农户从事栽桑养蚕,桑园面积稳定在50万亩左右。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快速推进,形成了从育种、家庭农场、合作社到缫丝、织绸、多元融合发展的完整产业链,拥有21家市级龙头企业和众多区县龙头、设备企业,推动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2025年上半年产业发展数据亮眼:全市蚕茧产量0.9万吨,均价约55元/公斤,蚕农收入达8.1亿元;全产业链价值突破20亿元,同比增长13%,规模稳居全国前十。行业优势显著,在解决返乡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作用突出。
市蚕业总站站长李海波表示:对于寻求低投入、高回报、能顾家创业项目的农民工朋友,重庆蚕桑产业正敞开怀抱。这里,有政策支持、成熟模式、可观收益和家的温暖。栽桑养蚕,这条依托传统、焕发新生的致富路,正成为返乡农民工开启新生活的“金色钥匙”,也是重庆乡村振兴画卷上亮丽的一笔。(重庆市商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