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互联中国公益行动 | 数智赋能让博物馆的文物“可触摸、能呼吸”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09:52:00    

初夏时节,松茸、松露、鸡枞等野生菌的清香逐渐冲破泥土,弥漫林间;哀牢山麓、恐龙河畔,不时掠过绿孔雀飞翔的身影。“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绿孔雀之乡”,拥有多重迷人身份的楚雄彝族自治州正以多元文化底蕴为笔、数智化技术为墨,续写互联网时代崭新篇章。

文物查询体验交互系统(“魔墙”)

“大家请看,这是‘魔墙’,多用户可同时在长幅全高清触控大屏上体验观看展品图片、展品信息查阅、3D影像互动、知识问答、展品拼图、点赞展品等互动。”5月20日下午,“互联中国公益行动”行进式学习团一行人走进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以下简称:楚雄州博物馆),跟随讲解员普晓雪的步伐,领略万家坝古墓群、大墩子遗址、元谋人化石等遗迹,见证这片土地上人类活动的早期印记;了解彝族十月太阳历、青铜器、陶器以及彝族服装服饰,在时光的褶皱里触摸文明跳动的脉搏。

元谋剑齿象

在古生物厅,结合楚雄地区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博物馆设立恐龙骨架复原互动屏、地层变化演示模型与“化石挖掘”模拟区,戴上VR设备,便可穿越回亿万年前的恐龙时代;在数字厅,墙面环幕投影与地面投影联动打造沉浸式空间体验,观众可通过全息影像和互动触摸屏,了解绿孔雀、滇金丝猴等珍稀物种的生态故事;在历史文物厅,通过中心展柜的铜鼓展示互动系统,即可聆听世界上最古老的铜鼓——万家坝型铜鼓的声音,并了解其发现过程、制作工艺、纹饰图案、场景应用……

数字厅沉浸式空间体验

据了解,近三年来,在楚雄州委、州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博物馆不断探索“科技+文化”的融合路径,共投入资金1800多万元,加大智慧化博物馆建设力度,以“数字赋能文物,让文物活起来”为目标,让观众在走近彝族历史中感知未来科技,在互动体验中厚植文化自信。

“博物馆自全面开展数字化建设以来,反响非常好,尤其体现在青少年群体。2024年,我们共接待游客40万人,其中,青少年达15万人。”在普晓雪的讲述中,楚雄州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打破了展品与观众之间的“玻璃墙”,更立足本地文化特色,以数智技术加持,紧贴青少年成长需求,拉近了青少年与历史文化之间的距离。

为打破物理空间限制,楚雄州博物馆同步建设“云上博物馆”平台,通过5G传输与VR影像技术,偏远乡村学校的学生也能“身临其境”游览馆内展区,体验高质量教育资源。“我们每周都会有流动展,将展品打造成展板,带到公园、社区、偏远乡村,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文化特色;同时,会有不定期的交流展,与上海、福州、延边等地进行展品互换和文化交流。”普晓雪表示,博物馆未来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

自2024年起,楚雄州博物馆大力开展社教活动,旨在通过文物活化,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博物馆是最能让我们感知到人类来时路的一个地方,对于孩子们来说,更能开拓视野,了解世界。”此次来到云南调研的医学科普作者、网络名人张之瀛对此有感而发。今年,恰逢元谋人发现60周年,楚雄州博物馆在“五一”假期期间精心打造系列社教活动,少年儿童化身小小讲解员,活跃在各个展厅,用童声讲述历史,为游客带来别具趣味的文化体验。据悉,“五一”假期期间,博物馆单日客流量最高达2275人次。

在这片充满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的土地上,楚雄州博物馆就像一位神奇的“造梦师”,为青少年编织出想象力与探索力。站在科技与文化的交汇点上,相信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将在触摸历史与探索自然中汲取成长的力量,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文/图 甄镜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