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林如鹏:提升教师AI素养,克服“技术恐慌”“工具依赖”
4月10日,广东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会上,《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正式发布。
广东选择在此时推出《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下称《教师素养框架》),是基于什么样的考量?
“这是基于国家战略导向、技术革命机遇、现实问题破解和长远发展需求的多维考量。”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林如鹏介绍,在此节点推出《教师素养框架》主要是出于四点考虑。
首先是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发展战略。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重塑全球教育生态。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数字经济强省,广东必须率先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此次《教师素养框架》的推出,既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广东抢占智能教育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第二,是为了适应技术发展趋势与教育变革需求。”林如鹏说。
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破性进展,为教育带来了“快进键”效应。
然而技术应用也伴随诸多挑战,如可能导致对技术的“过度依赖”与“伦理失范”问题,如“赋能”与“负担”的两难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亟须教师具备扎实的人工智能素养,既懂技术应用,又深谙教育规律;既会育能,也会育人。
推出《教师素养框架》,也是为了弥补当前教师队伍AI能力的不足。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然而,在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存在“技术恐慌”或“工具依赖”现象。
《框架》基于这些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人工智能素养。从意识理念、知识技能、实践应用、专业发展、社会责任五个维度,对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进行系统培养。
此外,《教师素养框架》的推出,更是为了满足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
人工智能技术已在制造、医疗、金融等领域广泛应用,但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仍存在结构性矛盾。
“通过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我们期望从中小学阶段夯实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基础,培养未来‘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智力支撑。”林如鹏说。
采写:南方+记者 钱明雅 吴少敏 陈伊纯
拍摄:南方+记者 张梓望 许舒智
剪辑:金镝
【作者】 钱明雅;张梓望;金镝;吴少敏;许舒智;陈伊纯
广东教育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