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
《滇池绿道:
为“高原明珠”系上生态丝带》
点赞滇池绿道
为昆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今年,滇池绿道外海段一期对外开放,人们可以骑行或步行环滇池游览了,一时间游客争相前来打卡。
作为祖祖辈辈生活在滇池边的人,我对滇池有着深厚的情谊。在绿道上看滇池美景,我也不能错过。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和妻子利用周末基本走完了绿道全程。
滇池绿道将沿途的湿地公园、历史文化名村、露营地等串联起来,让游客能够一路饱览滇池沿线的自然与人文风光。
若是有时间,当你沿着绿道走一走便会发现,每一段都栽种了樱花、薰衣草、鸢尾花 、油菜花、竹子等不同种类或主题的花草树木,再加上周边原有的庄稼地、桃树、梨树、李树,绿道在每个季节都能呈现出不同的风景。
周末或节假日,绿道上游客熙来攘往,拍照的、直播的、在驿站或观景台休息补充能量的,赞叹声络绎不绝。
滇池绿道风景如画。资料图
五百里滇池,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滇文化,几千年前,先民就在滇池边渔猎、农耕,建立部落政权,留下了石寨山、河泊所等国宝级文物遗址,明代航海家郑和等诸多历史风云人物和文化名人都是喝着滇池的水长大的。
如今,环游滇池,既可追寻古滇王国的踪迹,探索古滇文化的源头;也可登上郑和公园郑和宝船,感受“海上巨人”的胸襟和眼光;还可在海口街道感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工业西迁的壮举。
当然,也可以走进云南民族村去观赏云南几十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风情,或者登上巍峨的西山之巅,眺望一碧万顷的滇池千重波涛,将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清代名士孙髯翁曾游历滇池,在大观楼上作大观楼长联。如今,在每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沿滇池绿道走一走,看一看,大观楼长联中描绘的景物和历史就会一幕幕地展现在眼前。仿佛蓝天、白云、阳光、沙滩、海浪、鸥鸟、轻风,乃至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有了诗情画意,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滇池绿道外海段为昆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市民和游客向往的生态休闲胜地。其中,“山之桥、水之桥、林之桥、田之桥、湖之桥、草之桥、村之桥”七座主题桥的设计充分结合了滇池周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特色,堪称滇池边隐藏的“视觉诗集”。
其中,林之桥连接了薰衣草庄园与捞渔河湿地公园。为最大限度对原来种植的中山杉林进行原真保护,施工方采用林间分幅栈道的方式进行低扰动建设,桥从林间穿过,却不破坏森林的原貌。此外,结合沿线的入滇河道沟渠,当地还以“物语小桥”为主题设计建造17座各具特色、融于环境的跨河桥,还原了“渔浦星灯”“海潮夕照”等滇池历史古景。
看鸟也是绿道的一大特色。由于多年来的湿地治理与保护,水体、水质和鸟类保护成效显著,人们都自觉地爱鸟护鸟,与鸟同乐、与鸟共生成为共识,除云南本地常见的鸟类以外,不少很少见的珍稀鸟类也在这里栖居下来。茂密的植被,成了鸟类的天堂,成群的野鸭、成对的天鹅、成片的海鸥甚至不怕人,就在游客附近玩乐、觅食。
当人们扶老携幼走过绿道,也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你看,山坡上一棵很普通的桉树,因树形高大奇特,又位于村之桥上,旁边的牌子上写着泰戈尔《飞鸟集》中的诗句“蓝桉已遇释槐鸟,不爱万物唯爱你”。
从高空俯瞰,长长的绿道,循岸线、连山海、串湿地、过村庄,一路与滇池相伴,宛如一条项链或花环,装饰着这颗“高原明珠”的美丽,也把滇池沿岸的颗颗翡翠、珍珠、玛瑙串了起来,勾勒出壮丽大城的旖旎轮廓,描画着滇池旅游黄金岸线上富民、利民、乐民的新时代乡居图。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云南日报-云新闻
编辑:欧阳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