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子栋(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援藏挂职〕)师晓娟(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党委副书记)
人才是第一资源。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加强东中西部人才协作,鼓励优秀人才在中西部地区建功立业。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以东中西部高校协同创新推进人才合理布局,有助于提高人才供需适配性,在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国家持续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东中西部教育协作,政策支持逐步制度化,科研与人才交流日趋频繁。教育协作带动人才布局,呈现出“俊才西部栖”的可喜局面。然而,协作模式仍面临现实困境与未来挑战。一方面,部分协作流于形式,单向输出且依赖政策驱动,缺乏内生动力,协作机制尚不稳固,育人实效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构建、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对深化东中西部务实合作、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在新发展阶段,如何通过协同创新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大学生真正在中西部地区扎根、成长、建功立业,成为当前东中西部高校协作亟须破解的关键问题。
以学科协同建设为牵引,夯实创新合作的战略基石。当前,国家战略需求与科技变革趋势正从供需两端同步重塑学科体系格局。在需求端,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高空、低空、极地、深海等战略领域对关键学科提出更高要求,驱动传统学科革新升级。在供给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持续突破,催生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加速发展。东中西部高校应顺势而为,协同优化学科布局,前瞻布局未来学科和前沿交叉领域。紧扣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依托特色资源联合打造具有战略支撑力的学科集群;同时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壁垒,提升整体创新效能。通过学科体系优化布局,形成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服务的新格局,夯实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学科根基。
以共建共享的平台体系为支撑,打通协同创新的关键链条。平台建设既是拓展学科布局的延伸,亦是合作成果转化的重要支点。当前,东西部协同合作已有诸多探索,但仍需在高质量、全方位、多层次的平台建设上持续发力,真正打通政产学研用的关键链条。具体而言,应积极探索政府—企业—高校协同合作模式,形成多方资源深度融合的创新闭环:政府精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搭建实践平台;企业深度聚焦应用场景,抛出现实问题;高校躬身解题,推动技术攻坚与成果转化,构建三方良性互动、协同共赢的合作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宜宾研究院、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等的探索表明,依托“地方出题、学校答题”机制,积极拓展高质量校地合作,能够有效积蓄服务区域发展的创新动能,促进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深度衔接,为东中西部协同创新提供稳定高效的支撑体系。
以扎根祖国大地的科研为纽带,提升协同创新的实际成效。做准确把握中国发展脉络,科学谋划未来发展路径的科学研究,是推动东中西部协同创新走深走实的重要前提。面向新发展阶段,东中西部协同创新需紧扣国家战略布局和区域发展需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强战略性、前瞻性、学理性应用研究。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推动科研选题贴近地方发展和社会需求,鼓励师生深入基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中国人民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以下简称832工程)研究”为例,项目通过遍访832个原国家级贫困县,以“中国重大、数据驱动、科学方法”为指导,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二是强化应用导向,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打通科技攻关到实践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强化实践导向、优化科研布局,引导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中不断提升创新效能,进一步提升科研对东西部协同创新的支撑力与牵引力。
以优势互补的育人机制为根本,筑牢协同创新的人才支撑。人才培养是推动东中西部协同创新的基础工程。立足新发展阶段,应打破地域壁垒,推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搭建高效协同的育人平台与合作机制,培养一批有品格觉悟、有专业本领、有健康身心的“三有人才”。一方面,依托“共享式”远程教学平台,积极推进联合培养、访学交流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流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在锤炼意志品质、涵养家国情怀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以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民生发展研究中心为例,该中心通过每两年开展一次的民生发展入户调查,引导青年学子在基层实践中培养家国情怀、提升专业素养。通过构建互联互通、优势互补的跨区域育人机制,推动东中西部实现双向交流、互利共赢,为东中西部协同创新持续注入人才动能。
以政策引导的社会实践为抓手,补上中西部地区的人才短期缺口。依托社会实践,将中西部建设作为青年人才的“第二课堂”,是深化东中西部协同创新、夯实人才支撑的重要途径。应以政策为牵引,持续完善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引导性项目,拓宽实践平台,丰富服务形式,鼓励更多青年到中西部基层一线锤炼本领、服务发展。通过构建多层次、可持续的实践育人体系,激励青年在实践中涵养家国情怀,真正在中西部地区扎根、成长、建功,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以完善的配套设施为保障,健全中西部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长效机制。当前,城市间人才竞争持续升级,各地围绕引才、留才、育才综合施策,推动人才竞争格局重塑。面对愈发激烈的人才争夺态势,中西部地区需立足长远、系统谋划,加快构建多层次、全周期的人才保障体系,增强人才长期扎根发展意愿。通过整合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形成覆盖人才落户、生活品质提升与终身发展的综合支持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对中西部地区的归属感、获得感与发展信心,实现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良性循环。
深化东中西部高校协同创新,既是优化人才布局的战略举措,更是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时代命题。在新发展格局下,应通过学科共建、平台共享、科研共进、人才共育等系统性协同机制,强化政策引导和配套保障,激发青年才俊扎根中西部的内生动力,为区域协调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3日 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