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湾碧水,一泓清波,对于山川大地而言,它们是灵动的玉带、璀璨的宝石;对于文人墨客而言,它们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等千古名句;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来说,它们是儿时的记忆,是乡愁的符号,是对大自然和这片土地的深沉情感。
而今天,越来越多的河湖被“幸福”这个词来形容、来定义。
渭河渭源段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幸福河湖,成为我市唯一一条入选省级美丽幸福河湖的河流;陇西桦林沟、洮河岷县段、漳县八龙峡、通渭山楂小镇被认定为省级水利风景区;全市建成市级美丽幸福河湖18段……把江河湖泊打造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是国家“江河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市深化“河湖长+”机制,大力实施“绿满陇中”行动,不断推动河湖生态价值转换,全域推进幸福河湖建设……越来越多的河湖水流活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探索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这不仅是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途径,更是把“绿水青山”所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题中应有之义。要聚焦水土保持领域新质生产力形成,大力发展“写生经济”“生态旅游”“绿色种养”等,积极探索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河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现“一方水土富一方人”。今年年初,全省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通渭县常家河镇南河川小流域山楂小镇区块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在我市通渭县成功签约,交易额达1.1亿元,为全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供了经验。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成果,正在以全新的方式惠及更多群众。
保护传承弘扬江河文化既是时代课题,也是历史使命。我市是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洮河、渭河沿线分布着寺洼文化、辛店文化、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一系列史前文化,也孕育了花儿、剪纸、皮影戏等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的山水形胜与人文的璀璨华章在陇中大地交相辉映。要充分挖掘河湖治水文化和人文历史,建设集保护传承、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河湖文化公园,在人口密集处打造水文化节点,打造一批可游憩绿道、可露营滩地、可观景平台、可游泳水域、可垂钓点位等水域空间,努力将幸福河湖建设成为传承地方民俗风情的载体、沿岸百姓精神文化的纽带。如我市被认定为省级水利风景区的陇西桦林沟、通渭山楂小镇,就是将水文化与自然景观、民俗活动及乡村旅游融为一体,让水文化走进大众,在发展中保护和传承。
“幸福河湖”的关键词是“幸福”,打造幸福河湖,不仅是生态工程,更写满了民生期许。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锚定目标,久久为功,就一定能让每条河流都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