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天河湿地文化角:艺术与自然融合的城市绿美空间|百千万·看天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3 20:37:00    

漫步于大观湿地公园,蔓延的绿依偎在湖畔,微风吹过混合着青草与泥土的清新,让人身心舒畅。大观湿地公园是广州“海绵城市”首个试点项目,对于许多广州人来说,它的存在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十几个大小不一的水塘顺着地势高低逐级错落分布,花谷栈道连接亲水平台、景观盒及多个小广场。这个位于繁华市区的生态空间,如今已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首选之地。

天河湿地文化角是天河区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通过文化赋能城市空间更新,提升了城市品质和人民生活品质。通过与亨美术馆等文化机构的引入,原本荒废的土地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功能,成为市民享受文化、艺术和自然的重要场所,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环境和生活品质,也促进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共建共享共赢。

不期而遇,建筑与自然的对话

在湿地公园中穿行,与几栋几何建筑群不期而遇。黑白的建筑和绿色的植被相互呼应,风吹过树影摇曳照映在白墙上,生成一幅动态的新画卷。三三两两的游客路过,都会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个艺术与自然交融的瞬间。

三角形、立方体交织错落,黑白绿映入眼帘,这里就是湿地公园的“地标建筑”——与亨美术馆。在这里,建筑与空间设计,就像一件与环境对话的艺术品。自2019年开馆以来,这里已经成为广州市民欣赏艺术、享受自然的热门打卡地,也是天河区“百千万工程”实践中文化艺术赋能城市空间的生动写照。

与亨美术馆创始人麦家荣提及:美术馆的设计核心理念是“黑白绿造境,多元开放”,这里既是艺术的殿堂,也是自然的延伸。在设计时就考虑建筑是以黑、白、灰为主色调,这种色彩选择意在作为一种“留白”,将视觉的焦点最大限度地让渡给周围的绿色生态。湿地公园的婆娑树影、潋滟水光和四季流转的自然天光被引入室内,使居民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也能沉浸于自然画卷之中。

“这个空间存在的意义是能够给市民一些美好的体验,让艺术的体验渗透在每一次呼吸、每一个步履之间,让艺术贴近民众生活,人人都能感受到艺术,感受到美。”

光影交织的艺术空间

湿地文化角不仅在美学意义上充满了韵味,也是一个为大众提供服务、能交流聚会的场所和平台。这里是集美术馆、图书馆、咖啡馆于一体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走进美术馆,展厅内抬头能看见蓝天白云,天然的采光功能天窗让室内溜进了许多阳光,艺术品与画作陈列交错有致。

美术馆总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设有2个展厅,开馆以来多次举办高品质的艺术活动,馆藏作品展、艺术家个展以及书法、茶会、花艺等一系列美学体验课程,有效降低了人们接触艺术的门槛。它不仅只有“建筑美”的头衔,更成为了周边社区居民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可以随时沉浸于艺术氛围的“家门口的美术馆”。

在美术馆的对面是天河区图书馆科技园分馆,走进书馆,书香夹杂着咖啡香迎面扑来,书馆虽不大,但书籍却不少。精致且屈指可数的装饰品,透露出一种艺术展厅的简约氛围感。馆中央区域放置了不少桌椅,供大家落座学习。图书馆还配备了自助办证机、自助借还机、24小时智能微图书馆等设备,让阅读与艺术走入生活。

休息时,抬头就能透过落地玻璃享受湖光绿意,在这里喝杯咖啡翻翻书看看展,舒服且惬意。咖啡馆的细节也充满艺术气息,甚至咖啡杯都印着与亨美术馆展览里的画作。麦家荣表示:“希望递出去的每一杯咖啡都是可以与艺术交流的有温度的咖啡。”

这种“多元开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美术馆的严肃感和距离感,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只是藏书、阅读的局限,营造出一个欢迎市民随时步入的“城市人文客厅”。

无论是前来观展的艺术爱好者,在图书馆静心阅读的市民,还是在窗边品茗小憩的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实现艺术与日常生活的无缝对接。

共建共治共享,非营利机构的创新与坚守

与亨美术馆所在的位置在70年代还是养鸡场的宿舍楼,其后十几年间周围区域纷纷在变革时,这里还处于闲置状态,在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助力下,引进文化企业盘活资源。

麦家荣提及,他们初期来踩点的时候,改造前建筑内外破旧不堪,建筑造型简陋没有美感,整体风格不统一缺乏创意。还面临着地面凹凸不平、杂草丛生、垃圾成堆、黄泥挡路等问题。

作为一名建筑师,他和团队在建筑设计时主要考虑建筑和景区的融合,用山水云天的意向,来呈现自然与建筑的交互。留白不仅符合建筑设计的需求,也给市民营造出松弛的感觉,身处这个空间就像在拥抱大自然,远离钢筋泥土,给人们一个喘息的空间。设计过程中,汇入中式美学的自然观,将原生的玉兰树纳入美术馆的造境范围,窗外取景不离绿意,一窗一境,一步一景。

运营过程中,与亨美术馆面临过不少挑战。作为一个非营利性、向公众开放的民营文化机构,维持运营面临着资金和受众培养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在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下,借助政府提供的利好政策,持续运营;同时,在天河智慧城核心区系统性品质提升计划中,也提及引入特色摊位、打造户外剧场等元素,建设草地中央舞台,把湿地文化角打造全天候、多业态的体验区。另一方面,从供血到造血,他们不断进行探索。据麦家荣透露,近期在尝试通过艺术餐厅和艺术便当的方式,解决周边配套少的问题。

参观与亨美术馆的最佳时间是在一个阳光不太强烈的午后。先在城市湿地公园中漫步,感受自然生态的美妙,然后信步走向美术馆。在艺术展览中沉浸之后,可以到馆内的咖啡馆小憩,或是在图书馆选一本好书,坐在窗边,感受自然光透过玻璃带来的温暖与明亮。

湿地文化角不仅仅是一个展示艺术的空间,更是一个连接人与自然、艺术与生活的桥梁。它证明了即使在城市环境中,我们也能够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能够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融入文化和艺术的元素。

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文化艺术并不矛盾,相反,它们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与亨美术馆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城市发展中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更加注重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发展路径。

“百千万·看天河”专栏

重大产业平台提质升级,精致“口袋公园”装点城区街角,“家门口”的惠民服务网不断优化,协作帮扶工作持续走深走实,串联山水、融汇人文的城区景观让市民置身市区便能享山水之乐……“百千万工程”里的广州市天河区,处处涌现着新发展、新变化,一座富有活力、饱含温度的城区正在悄然生长。

2025年是“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之年。广州日报全媒体报道团队深入天河区,聚焦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天河区的新变化、新成果,倾听这座城市各个群体的“百千万”声音,挖掘各个维度的“百千万”鲜活故事,全新推出“百千万·看天河”专栏。这里看得见城区空间的细腻焕新,也感受得到产业升级的强劲脉动;这里关注市井烟火里普通市民的获得感,也记录社会力量共建共治城区的生动故事……

文:陈湫林

图片来源:广州天河发布、与亨美术馆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湫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