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家头一年种大棚蔬菜,正赶上市场形势好,这头一茬卖了64000元,第二茬又卖4万多,看来这一亩番茄收入两三万(元)没问题……”。5月10日,方城县博望镇王张桥村的菜农们格外忙碌,有的钻进湿热的棚里忙采摘,有的分拣、搬运、装车。人称快嘴大嫂的刘翠玲刚卖完一车番茄,就掰着指头算细账,越算越开心。“看把你乐的,你种番茄头一年就比俺收入多,真是好福气,哈哈哈”。64岁的赵二叔从棚里拎出一篮子鲜红的番茄,满脸的皱纹都乐开了花。
初夏时节,在博望镇王张桥村的温棚蔬菜种植基地,大片的钢骨架塑料大棚排列整齐,放眼望去,颇为壮观。走进棚内,藤蔓交错,红彤彤的番茄缀满枝头,村民们忙着采摘、分拣、装筐、运输,热闹非凡。
“尝尝我们的番茄新品种,沙瓤多汁,绵甜爽口,糖分能达到10度多”。王张桥村种植大户刘锦州边摘番茄边介绍,他搞大棚种植有5年了,最初由于对品种选育、栽培管理等技术环节了解不够,前两年效益并不理想。近几年,在县镇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加上外出参观学习,提高了技术水平,引进了“特美7号”“特美达001”等番茄新品种,并由镇里出面,聘请河南农大、河南农科院的专家进行高层次的技术指导,产量质量同步提高。
眼下,掌握全套技术的刘锦州还当起了“番茄老师”,帮助刘翠玲、赵小龙等建大棚种番茄,每座大棚亩产1.5万斤左右,巧遇今年市场形势好,预计亩收入不低于3万元。
类似于王张桥村刘锦州等农户种番茄的高收入,在博望镇并不稀奇。温室大棚不仅增加了种植户收入,还有效解决了周边村子的劳动力就业问题。种植区及相邻的艾庄村、姜庄村,每天就有600多人到“菜园子”里打工,从事整枝、治虫、吊秧、采摘、分拣、装车等,一天能挣百元左右。
同时,“大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在博望镇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加入蔬菜种植“大军”,他们通过参加技术培训、学习先进的种菜技术以及管理、收贮、销售等经验,不断提高种植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皮庄、汪庄等村还争取国家的项目扶持,建起冷链贮藏库,购置冷链运输车,精明的农民吃上了“产业饭”,促使链条致富路越走越宽。
奋力耕耘步步稳,乡村振兴路路宽。如今,博望镇温棚蔬菜、良种葡萄、黄金梨、月季等特色产业遍地开花,鼓起腰包的农民绽开一张张笑脸,一幅幅村美民富产业兴的和美画卷越绘越出彩。(图文:沈俊伟 李善喜 李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