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渔歌民谣到说唱出圈:惠州的音乐血脉与时代回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6 11:36:00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7月25日版面图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自古以来,惠州老百姓便喜欢以歌自娱、以歌解忧,音乐已内化成一种生活方式。惠州也逐渐成为了一座“音乐资源富矿”。

民间音乐方面,惠东渔歌(国家级非遗)声名远播,水北民谣(区级非遗)传递乡音;近现代音乐史上,更是涌现出一群在乐坛上取得显著成就的优秀音乐家——廖氏两兄弟、“白毛女”主创之一陈紫等惠州籍知名音乐家;近段时间,惠州籍歌手揽佬所创作的带有惠州地方元素的说唱音乐火至国外,热度不减……

民谣渔歌传唱乡情

数百年来,在长期劳作下,民谣成为了惠州人们排遣辛劳,抒发感情的最佳娱乐方式;四海为家的疍民,以歌代言、以歌自乐、以歌解忧、以歌相亲、以歌倾诉,诞生了渔歌……这些口口相传、代代传承,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歌谣是惠州人融入骨子里的乡愁与乡情。

作为惠州民谣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水北民谣分布于惠州江北至汝湖一带,内容丰富多彩,其为老一辈水北人创作的口头歌谣,用水北方言吟唱,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气象等方面,能够呈现出创作者所处时代的风俗、劳作等生活景象。虽曾因水北村庄的拆迁,大部分水北老村民洗脚上岸缘故,水北民谣一度被人遗忘。但庆幸的是,在多方共同努力收集下,350多首水北民谣集结成书,于2016年命名出版。

“如果说惠州话是东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那么水北民谣作为惠州民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活化石中的精髓部分之一。”水北民谣传承人王国光,是《惠州水北民谣》顺利出版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负责对收集而来的民谣进行记录、改编再创作。

据他介绍,水北民谣表现形式自由、灵活和多样化,主要体现在每首民谣的结构、句行、字数等的变化,有七言八句、七言四句、五言八句等,一般句式长短结合,交替出现,行数不拘;此外,大多数的民谣押同韵或近韵,有些视表达内容需要而顺势采取变韵唱和,使民谣各句连成和谐一体,朗朗上口,极具韵味;语言用词方面注重准确、生动、达意,并结合比喻、象征、对偶等修辞手法,随兴而发,随意而表。

部分水北民谣歌曲

如果说,水北民谣记载了陆上惠州人民的过往生活,那么惠东渔歌则吟唱着以浪为枕,对月而歌的枯燥孤寂。

惠州渔歌主要分布在惠东、惠阳、大亚湾沿海地区,日渐成为了惠州渔歌的代表。据《惠东县志》记载,惠东沿海渔民的远祖属原始“疍民”,又称“后船置民”,是我国南方“百越族”的组成部分。

“出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是疍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疍民长期面对大海蓝天,自然而然选择了以歌自乐、以歌解忧的方式。可以说,惠东渔歌是当地渔民们的精神支柱,哪怕如今众多渔民已“洗脚上岸”,不用再长时间漂泊沉浮在海面上,但在惠东沿海部分地区,仍然保留了婚嫁、亲人团聚、节日庆宴等场合唱渔歌的习俗。

“南海水面映霞光,海风阵阵掀起浪,啊的哦哦,哦哦哦香,站在床头紧拉网……”惠东渔歌既保留了古朴的音乐形态,又有较为丰富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韵味,其曲调多样,旋律韵味独特,共有29个品类。曲式结构多采用上下句形式,一呼一应,再长的歌词在曲调上也能反复往回,直至终篇。

随着惠东渔歌相继入选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保护抢救措施。多年来,惠东县音乐工作者积极搜集、整理、研究惠东渔歌,更有多位音乐人利用一些渔歌素材进行二次创作,此外,还有音乐人建立惠东渔歌资料库,使其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相信在这般多种形式的推动下,惠东渔歌将得到更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广州周表演节目展演——唱渔歌 惠东县文化馆供图

廖氏兄弟开拓新篇

谈论起惠州由来已久的音乐基因,“廖氏两兄弟”是不容错过的光辉:哥哥廖尚果(下文称青主) (1893—1959年),弟弟廖辅叔(1907—2002年),两人均是中国音乐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兄长青主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先驱人物之一,弟弟廖辅叔是中国现代音乐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据《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型音乐创作的发展也正式开始起步,最先在音乐创作上做广泛试探的代表性作曲家,是萧友梅和赵元任,而最早在这方面作出贡献的是青主。

二十世纪初始,西方音乐大面积传入中国,并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和性格塑造产生了重大影响。青主提出了“音乐是上界的语言”的著名观点,是对艺术本质境界的一种见解……学界认为:青主作为我国近代引入西方表现主义音乐美学思想第一人的重要地位无法取代。

青主在音乐美学理论和艺术歌曲创作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担任国立音专季刊《乐艺》和校刊《音》主编的时期。在曾经动荡不安的年代,青主创作了32首歌,撰写了60多篇音乐文章以及《乐话》《音乐通论》等著作,成为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先驱。

《乐话》和《音乐通论》这两本在音乐美学领域最重要的著作,向国人介绍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西方音乐美学基础理论。要知道,此时与青主同时代的大多数音乐家还处于在外国曲谱上填词的“学堂乐歌”阶段,而青主已经在为我国的诗词创作歌曲了,其代表作 《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入选 “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奠定了青主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开创性地位。《大江东去》作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与后来1930年创作的《我住长江头》一同作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传唱至今。

如今,在惠州还有一年一度以青主命名的“青主杯”惠州原创歌曲作品征集评选展演,自2016年起举办的“青主杯”惠州市原创歌曲作品音乐会,这些活动的举办,无不述说着惠州音乐深厚的底蕴,以及青主深远的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历届“青主杯”作为惠州的原创音乐品牌和文化名片,不仅为惠州征集评选展演了一批批优秀音乐作品,还提升了青主以及“惠州音乐三杰”的知名度。据了解,每年有来自20多个省市的音乐人参加评选展演,上千首作品通过这一平台问世,其中,百余首作品代表惠州在全省乃至全国赛事中获奖。

而作为青主三弟,比青主小14岁的廖辅叔,则是我国著名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和诗词学家、翻译家,他先后就读于广州英文专科学校和广东法官学校,并与青主一起并肩为革命奔走。

新中国成立后,兄弟俩都在名校致力于音乐教育,进行音乐学研究,培养高层次音乐人才。青主历任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艺术系教授,从事音乐教学、德文教学与研究,并翻译国外的音乐学和美学著作。廖辅叔一直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作为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一批音乐高学历人才。

岭南说唱破圈霸榜

7月7日,全球最大流媒体音乐播放平台之一Spotify更新华语歌手榜单,惠州籍说唱歌手揽佬以302.2万的月听众数强势登顶,力压长期盘踞榜首的周杰伦,有人为之欢呼,也有人为此不解。

揽佬是谁?他创作了什么歌曲?很多人可能乍一听,觉得陌生,但当说到“别墅里面唱K”“水池里面银龙鱼”,不禁恍然大悟,原来是他!

最近,揽佬一首极具岭南风格的说唱歌曲《大展鸿图》,在社交平台上频频“破圈”,MV点击过亿。有人用这首歌做短视频配乐,有人用这首歌做抽象视频,有人根据歌曲节奏编排舞曲。其中,歌词所提及的岭南市井意象,被不少岭南地区的人评为“中式梦核”,连海外的社交平台都在热传,不少外国人都随曲而动,大呼有趣。

揽佬《大展鸿图》MV

当下,一首歌能够爆火,离不开画面感、场景感及人人都能参与的三要素,惠州籍说唱歌手揽佬爆火的歌曲便是如此。一方面,洗脑的旋律、带有强烈记忆点的节奏,能够让人快速跟上歌曲律动,另一方面,揽佬带有客家口音的广普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仿佛这首歌只是与家人之间的唠嗑,与朋友在外的畅谈。同时,各式带有岭南生活气息的接地气歌词,能够带给人清晰的画面感。某社交平台上,有人展示家中装饰,以《大展鸿图》配乐,不少网友在评论里认真科普:“广东人的装修就是这样”“爸爸那一辈成功人士的标配家装元素”“有品!用广东文化说唱,这才是正宗广东特色”。成功连接上记忆文化的岭南听众体内的DNA动了,传播热度由此而来。

“这不就是一首口水歌,现在音乐审美也下跌得如此严重了吗?”有热度便有争议。有网友戏言,我这一破锣嗓子,不能张口即来妙音,但能用家乡话唱好家乡音乐。更有网友表示,不要说什么太多的技巧,能全民一起唱的才是好歌曲。在炫技、包装、精致化的当下,“方言+地域符号”的歌曲好唱、熟悉,给听众带来一种莫大的认同感、归属感,揽佬的音乐正中听众心意。

从《顺风顺水顺财神》《因果》《八方来财》到最近的《东江三号》,揽佬把岭南市井文化和普通民众的生活体现在了歌里,也将一个个广东仔的人生片段唱进了歌中。对岭南听众而言,这是自己人生的BGM,是辉煌的粤式文化;对其他地区乃至海外的听众而言,这是继港式文化后,充满新奇感的粤式文化,纵然可能因习俗、言语不同而不甚了解,但岭南人对未来生活更好更舒坦的期盼,却能跨越种种直通人心,让所有听众理解深一层的粤式文化密码。

除了揽佬,还有一位惠州音乐人——面包星人,他在客家方言的基础上融入了时下流行的说唱元素,多次为惠州政宣、文旅创作正能量说唱作品,让惠州文化通过音乐被更多人所知。他的作品,如公益歌曲《惠州英雄》、东坡文化宣传曲《鹅城·东坡》、乡村文化推广歌曲《等你两千年》等,引起了本土青年关注,使惠州故事、惠州文化在新的方式上屡屡出圈。

客家话说唱歌手面包星人

本期策划统筹| 陈骁鹏

文| 贺沁怡

图| 王小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