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6日),12岁的杨浩翔和父母从西藏回到了昆山。虽然显得有些疲惫,原本白净的脸庞也多了一些粗糙的高原红,但回想起3天前站上西藏雪山之巅的情景,他仍然有些兴奋。
在“五一”假期,与大多选择休闲度假的同伴不同,这位身高1.66米的江南少年,以一场跨越4000公里的极限挑战,在雪域高原的皑皑白雪中,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人礼”。
杨浩翔登顶后举着条幅拍照留念。受访者供图
5月3日11时32分,在西藏洛堆峰海拔6010米的雪线之上,杨浩翔成为2025年第二十二届中国西藏登山大会中年龄最小的登顶者。“雪山上的寒风像刀子一样,没力气的时候也想过放弃。但登到山顶的那一刻,开心无以言表,这是我人生中爬过的第一座大山。”杨浩翔说,这也会是他今后人生中的一座精神丰碑。
在昆山华东康桥国际学校,杨浩翔言语不多,但每逢班级活动和大场合,总是积极站出来。日常生活中,在父亲杨银剑的带领下,杨浩翔逐渐喜欢上了登山运动。
2025年是中国人再登珠穆朗玛峰50周年,也是中国首次自主完成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50周年。杨银剑在登山运动交流群里看到了第二十二届中国西藏登山大会的活动通知,试着征询儿子的报名意见,没想到杨浩翔一口答应。
这下,反而让杨银剑有些底气不足了,妻子也首先表示反对。
从高原环境来说,由于空气稀薄,紫外线强烈,对人体的影响机制复杂多样,既包括生理层面的适应性变化,也涉及病理层面的健康隐患,尤其对还在发育的儿子来说,很难说不会有什么风险。而就杨银剑自身来说,虽然有登山经验,但早年因脚伤和登山运动留下后遗症,一只脚走路不稳,而且日常工作繁忙,身体机能也未必能完全适应,不确定能给予儿子多大的协助。
“实在不行就半路撤下来,重在参与嘛!”杨银剑这样安慰自己、说服妻子,还是带着妻子和儿子一起报了名。从今年3月开始,杨银剑就有意识地对儿子进行登山体能训练,特意带着他去走被誉为“徒步入门天花板”的徽杭古道,在碎石陡坡间磨砺耐心、毅力和专注力。
4月27日晚,三人从上海起飞,在适应了一天后,参观了西藏登山博物馆,玻璃柜里1975年中国登山队再登珠峰的影像资料,在少年眼中燃起星火。4月30日,大家进入4300米的西藏自治区体育局羊八井高山训练基地,参加适应性徒步、登山技术实际操作、冰雪技术培训,为登山做最后的准备。
不想,意外来临。5月1日,杨浩翔面色发紫蜷缩在睡袋里,吃喝不下,血氧饱和度骤降至50%-60%,远低于正常登山所需的80%以上。“他吐了三次,连牛奶都咽不下。”同样反应剧烈的母亲选择下撤,希望儿子跟她一起走。
此时的杨银剑把决定权交给儿子:“现在放弃,明年我们再来。”
虽然面色苍白,但这名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倔强超出预期。经过整夜吸氧和短暂的休息调整后,在父亲的精心照料和教练的专业指导下,杨浩翔的身体指标慢慢恢复。
“我想看看自己能不能行。”5月3日,凌晨两点半,杨浩翔随其他登山队员一同醒来,背起一只几乎可覆盖他整个背部的登山物品包,在呼啸的寒风中绑紧了冰爪。
杨浩翔在攀登过程中向摄影师比划手势。受访者供图
在呼吸缺氧、又冷又累的情况下,如果能避免看到山的陡峭巍峨,可以减轻心理压力。黑夜出发、白天抵达,成为登山者的最佳选择。
凌晨4点半,杨银剑带着杨浩翔,与参加登山探险的队友们集结完毕后向洛堆峰前进。抵达海拔5600米的雪线处后,在高山向导的协助下换好装备,开始进行登顶冲刺。考虑到缺氧可能对大脑发育造成损害,杨银剑在杨浩翔的背包里为他准备了个氧气瓶。
由于近期频繁降雪,加之粉雪散、松、滑的特性,今年的攀登路线难度大幅提升。最深的地方,落雪能没过一只登山靴,对身体瘦小的杨浩翔来说,需要花费加倍的力气来驾驭。
杨浩翔拽着绳子爬陡坡。受访者供图
雪山之中,气候变幻莫测,当天冷空气活动频繁。整个山脉上,只听到咆哮的风声和登山者的喘气声。即使体力再好的人,也需要时不时停下来休息一阵。除了又困又饿又冷的考验外,雪山上还存在不少冰裂,有些被积雪覆盖,更具有迷惑性,万一踩空,后果不堪设想。
杨浩翔跟在队伍中小心翼翼地行走,先后滑倒6次。杨银剑默默陪伴,希望通过贴身陪护,给儿子传递无形的精神力量。
当抵达5600米后,曾在2019年登顶过洛堆峰的杨银剑这次身体出现极大不适,无奈之下,考虑到安全问题,他选择提前下撤。当再次征询杨浩翔的意见时,没想到儿子还是果断拒绝:“我还能撑下,还想再试试。”
杨银剑知道,一旦儿子认准的事情,很难再被说服,他心有忧虑的同时也感到一丝欣慰。在向协作人员交代完情况后,杨银剑选择放手,让儿子继续跟着登山大部队前行。
黎明前的黑夜最难熬。在距雪线仅一两百米处,少年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心理拉锯。在经历5个多小时的攀爬后,杨浩翔感觉浑身瘫软,没有了一点力气,恨不得一头扎进雪堆里休息。“我感觉我上不去了。”协作人员注意到他的情况后,为他在雪地上简单铺垫了下,赶紧让他休息。
不想,半个小时后,杨浩翔又重新站了起来。“我不想前功尽弃,不然前面的辛苦全都白费了。”路过的登山队友纷纷向他微笑示意,并竖起大拇指。
11:32,在洛堆峰之巅,一个瘦小的身影在寒风中站定,杨浩翔呼出的白气在睫毛上凝成冰晶。“俯瞰山下景色后,大脑一片空白,只有激动和开心。”杨浩翔说。许多队友注意到他时,忍不住发出惊叹地问:“这小孩几岁?”
举着“杨浩翔登顶6010米”的条幅拍照时,杨浩翔浑身的倦意一扫而光,摆出了一副很酷的表情,看不出来像耗尽力气刚爬上来的样子。返程途中,他走得异常轻松,只花了4个小时。
下午4点,杨浩翔和其他登顶者一起获得了由西藏自治区体育局颁发的登顶证书。“两手空空”的杨银剑,看出了儿子眼中的骄傲,不由得会心一笑。
杨浩翔拄着登山杖奋力前行。受访者供图
“你不是说爬不上去就不爬了,为什么最后还冲顶了?”杨银剑问。
杨浩翔的回答简单而干脆:“我想拉爆你!”
这场父子间的“无形较量”,成为观察和思考现代家庭教育的一个切面。
杨银剑是一名企业家,努力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许多人不理解的是,孩子还只有12岁,为何“没苦硬吃”?
“他妈妈总说我太‘虎’,但山不会迁就孩子。”在杨银剑看来,是教育孩子做高山雄鹰,还是让其成为温室花朵,是所有家庭都要面对的问题。
“平常生活中,我们太注重对孩子的肯定和鼓励,一定程度上,也让孩子们觉得自己太顺风顺水,等真遇到问题和挫折时,反而手足无措,甚至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极端行为。”杨银剑说,他想通过挑战极限的登山运动,让孩子对自己的力量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只能肯定不能否定”的日常鼓励,与“该放弃时就放弃”的挫折教育同样重要。
只是,让杨银剑没想到的是,儿子竟然成功登顶,给了他意外之喜。
这种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他的家庭。就在去年7月,杨银剑用20多天时间,陪着16岁的女儿登上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之巅,以“云间足迹”,为女儿的暑期送上了特殊的礼物。
在登顶后的拉萨休整日,父子俩漫步八廓街。大昭寺的金顶下,杨浩翔把哈达系在转经筒上。当有人问及他下一个目标,他害羞地笑笑说:“或许今后有机会试试珠穆朗玛峰?”
登山者的脚步终会被积雪覆盖,但这段经历却会在杨浩翔的人生中留下永恒的印记。在160余名登顶者的欢呼声里,杨浩翔用自己的坚持读懂山的语言:不是征服,而是超越昨天的自己。正如洛堆峰被赋予的深意:人生首座雪山,既是巅峰,更是起点。
(苏报融媒记者 占长孙/文)
编辑: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