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滨州盐碱地综合利用开启国际合作新篇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13:35:00    

近日,滨州市农业科学院与日本ENZYME株式会社、伯东企业(上海)有限公司在滨州正式签署“盐碱地改良及示范推广国际合作项目”合作协议,这标志着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治理迈入国际合作新阶段。滨州市农科院党组书记、院长赵福江,日本EN‐ZYME株式会社社长铃木一哉,伯东企业(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近藤聪分别代表三方签署协议。此次合作聚焦技术集成、科研创新与示范推广,旨在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助力我国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绿色转型发展。

锚定国家战略,开展盐碱地治理难题攻关

滨州是黄河三角洲核心城市,位于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战略和保障“更高水平齐鲁粮仓”建设的关键区域。近年来,滨州市农科院在盐碱地治理领域取得多项成果,但仍面临先进技术薄弱、生态效益不足等挑战。此次合作将重点突破盐碱地微生物改良、节水控盐、土壤养分活化等关键技术,系统集成日本生物酶技术与中国本土改良经验,构建适应黄河三角洲生态特征的盐碱地长效治理技术体系。

签约仪式上,赵福江指出:“此次合作是滨州市农科院践行国家战略、深化国际科技合作的里程碑。我们将依托日本先进的生物酶技术与中国本土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低成本的盐碱地改良技术体系,为我国盐碱地综合利用贡献滨州智慧。

技术创新突破,构建跨国协同创新新范式

项目核心在于融合日本BLOF生态农法理论与中国盐碱地治理实践经验,构建长效性盐碱地治理技术。根据协议,三方将分阶段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一是技术验证期(第1—2阶段):应用日本酸性堆肥等技术,结合滨州农科院的现有改良技术,依托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轻度、中度、重度盐碱试验田(各100平方米)进行改良验证,同步优化材料成本;二是模式推广期(第3阶段):在国内建立堆肥生产工厂,实现改良材料本地化供应,降低运输与关税成本,形成标准化的技术路线与商业模式。

“日本生物酶技术能有效激活土壤有机质,而中国经验提供了本土化适配方案,这种互补将为盐碱地生态修复开辟新路径。”铃木一哉表示。近藤聪强调:“通过合资生产与资源调配,我们将着力降低亩均改良成本,为大规模推广奠定基础。”

长效合作机制,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除技术合作外,三方将构建常态化国际交流平台。实现人才互通,积极引进日本农业专家,助力本地农业提质增效;科研协同,共同开展科研课题研究,联合申请科研项目、发表国际论文,共享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收益;产业融合,健全“研发——验证——中试——产业化”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推动科研成果尽快服务农业生产一线,为“更高水平齐鲁粮仓”建设及滨州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创新动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