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宁县万亩麻竹笋材两用示范基地项目螺岗镇片区,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们头戴安全帽,全神贯注地操控着无人机,一箱箱麻竹笋苗被精准运输至指定栽种点。工人们眼疾手快地接过麻竹笋苗,挖穴、放苗、培土、压实,一系列动作娴熟流畅、一气呵成。
截至目前,广宁县已完成2000亩麻竹笋苗种植,标志着由广宁县竹乡绿美公司主导的万亩麻竹笋基地项目正式进入落地阶段。一个以螺蛳粉原料为核心的新兴产业链,正在“中国竹子之乡”广宁悄然成型。
△麻竹笋
麻竹笋作为广宁县极具潜力的特色农产品,具有种植门槛低、产业链条长、市场前景广等优势,已成为区域农业发展新引擎。据介绍,广宁县万亩麻竹笋材两用示范基地项目将在螺岗镇、赤坑镇、坑口镇、潭布镇、石咀镇、木格镇推广种植10825亩麻竹笋,计划于2025年10月份完成种植。
麻竹笋兼具材用和食用价值,丰产期每亩可年产竹笋3000斤、竹材6000斤,仅第一产业年收入预计达3000万元。更关键的是,其背后连着的是一条产值超3亿元的螺蛳粉全产业链——项目已与广西柳螺香集团达成合作意向,未来还将配套发展芥菜、豆角等辅料种植,形成“竹笋+配菜”的复合产业模式,推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该项目将以“国企+党群+公司+基地+农户”的创新合作模式为核心,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取稳定租金,同时可在家门口参与麻竹笋种植管理与采收加工,获得劳务收入。企业还将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升村民劳动技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力村民实现长远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
在广宁县万亩麻竹笋材两用示范基地项目中,施工方通过构建无人机低空吊运体系,实现竹苗、肥料等物资的山地定点运输。经实践验证,以往在此类地形运输竹苗需7人协作,如今单机日运量达3000株,效率提升近7倍,既突破传统人力运输限制,又实现物料运输效率与作业安全双提升。
无人机的规模化应用不仅是推进智慧农业和生态林业建设的“关键突破口”,更是培育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点。下一步,广宁县将持续深化无人机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增设无人机巡查等功能,构建更加完善的智能作业体系。
此外,广宁县万亩麻竹笋材两用示范基地使用的营养杯育苗技术同样令人瞩目,通过温室培育的杯苗可实现95%以上的成活率,一个个杯苗的根系被富含养分的基质包裹,这种“带着营养土搬家”的方式,有效克服了传统移栽的缓苗期难题,使原本需5年才能丰产的麻竹笋缩短至“当年种、次年收”。
未来,广宁县竹乡绿美公司将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与平台运营的优势,以工业化、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思维推进项目高质量发展。通过统筹谋划科学布局,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全力完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夯实产业根基,并积极搭建合作桥梁,通过精准招商引资汇聚优质企业,合力打造产业集群,激发协同发展活力。
在品牌建设方面,将着力打造“广宁竹笋” 特色品牌,全方位提升产品市场知名度与核心竞争力。此外,还将推动农业、竹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构建农文旅商协同共生的多元发展体系,为乡村振兴绘就崭新图景。
来源:广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