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新华时评丨不仅成就彼此 而且照亮世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21:53:00    

新华社布鲁塞尔5月6日电 题:不仅成就彼此 而且照亮世界

新华社记者陈斌杰 张兆卿

5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互致贺电,热烈庆祝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习近平指出,中国和欧盟是全面战略伙伴,也是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欧盟领导人表示,欧盟和中国建立起广泛联系,成为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为双方人民福祉和经济发展繁荣作出贡献。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中欧双方发出了增进互信、加强合作的积极信号。一个健康稳定的中欧关系,不仅成就彼此,而且照亮世界。

1975年5月6日,中国与欧盟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建交,这一历史性决定背后,是刺穿冷战阴云的战略远见。建交50年来,双方各层级、各领域交往密切,对话合作成果丰硕,人文交流有声有色,多边协调卓有成效。中欧关系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之一,为增进中欧人民福祉、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回顾双方半个世纪的交往,最宝贵的经验是相互尊重,最强大的动力是互利共赢,最一致的共识是多边主义,最准确的定位是合作伙伴。

中欧经贸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已经形成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50年来,中欧年贸易额从24亿美元增长到7858亿美元,增长了300多倍,现在的一天就相当于从前的一年,投资额从几乎为零增长到近2600亿美元。中欧“一带一路”合作有很多成功案例。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成为联接亚欧的黄金通道。匈塞铁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克罗地亚佩列沙茨跨海大桥等,给当地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50年后的今天,中国和欧盟的经济总量超过世界的三分之一,贸易量超过全球的四分之一。中欧合作更具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

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中欧关系的韧性在于超越意识形态差异,聚焦共同利益。中国以超大规模市场、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充足的产业工人储备、优厚的政策红利,将继续成为吸引欧洲企业投资的热土。50年来,从德国大众与上汽的牵手开启中国汽车工业一个崭新时代,到空客天津总装线交付第700架A320系列飞机;从法国电力集团全程参与中国大陆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到中国宁德时代在匈牙利投资73.4亿欧元建造电池工厂,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印证了中欧互利共赢的逻辑。

中欧之间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没有地缘政治矛盾。当前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强权严重冲击国际规则和秩序,人类社会再次来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世界在变,但中欧合作远大于竞争,共识远大于分歧,机遇远大于风险,这一基本事实没有变化。中欧都支持多边主义,都支持开放合作,这一追求没有变化。从共同维护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到共同推动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各项目标,再到明确反对“脱钩断链”,中欧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多边主义和多极化世界的认同。正如欧盟对外行动署亚太总司长夸恩斯特伦所言,双方可以在更广泛领域进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只要中欧选择对话合作,阵营对立就不会形成。只要中欧选择开放共赢,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就不会发生根本逆转。对于中欧合作的世界意义,双方有着清晰的共识。中方认为,中欧双方要坚持多边主义,捍卫公平正义,反对单边霸凌,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欧方也认为,在当前全球不确定性和地缘政治变化的背景下,欧盟愿同中国深化伙伴关系,加强交往合作,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携手应对共同挑战,促进世界和平、安全、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国际形势越是严峻复杂,中欧越要秉持初心,加强战略沟通,增进战略互信。在中欧关系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双方应锚定伙伴关系定位,坚持对话合作的主导面,把稳互利共赢的主基调,继续做彼此尊重、相互信任、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共同开启下一个值得期待的50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