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春雪食品集团职工公寓里,春风吹来阵阵花香,叫醒了云南籍务工人员岩雀。她推开窗户,这春风与记忆中云南的山风截然不同,却同样令人安心。“这里就像第二个家。”她笑着说。
岩雀是春雪集团今年第6批入职的云南籍务工人员,这一天,她和60余名同乡将正式入职春雪,成为这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新成员。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春雪集团逆势净增就业岗位400余个,员工总数突破4200人,其中省外务工人员占比达14%。在烟台市“五重一基”就业战略推动下,这家企业以“家文化”为纽带,通过东西劳务协作机制,不仅实现了“稳岗有力度”,更探索出“就业有温度、发展有厚度”的共富新路径。
一站式服务让务工者吃下定心丸
在春雪集团职工服务中心,入职办理窗口前秩序井然。来自云南临沧的鲍天宇仅用20分钟就完成了合同签订、社保登记和宿舍分配。“连被褥都是公司准备好的!”他指着手中的“入职礼包”说。服务中心一侧的电子屏实时滚动着岗位培训计划,一旁的“职工子女托管中心”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几位少数民族员工正用家乡话交流,脸上写满轻松。
这种“拎包入职”的体验,是春雪集团稳岗留人的关键一招。公司打造的“职工服务一条街”,集公寓、餐厅、健身中心等10余项功能于一体。高标准建设的职工宿舍楼还配备了夫妻间、专家公寓等差异化住房,“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员工都能找到归属感”,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份实实在在的承诺。
“家文化”背后的民生账本
走进春雪集团的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线旁,四川籍技术员刘伟正调试设备。五年前,他还是个流水线普工,如今已成长为技术骨干。“公司‘比武上岗’机制让我有了奔头。”刘伟所说的,正是春雪“造血式”就业帮扶的缩影——通过“计件工资+技能晋升”双轨制,农民工月薪可达万元,年终对先进个人给予现金或物质奖励,管理和关键岗位公开公平竞争上岗。
在职工餐厅里,也可以窥见企业对员工的尊重和照顾。“麻辣窗口”前排起长队,“清真窗口”前,来自河南的回族员工白小利特意展示了工牌后的“饮食偏好标识”:“连我们的口味都照顾到了,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
这一份份暖心的支持和细心的关怀,让外地务工人员口口相传,很多人携亲带友来公司上班。数据显示,春雪集团农民工队伍稳定率达95%,数百名省外务工人员在莱阳安家落户。
这份“稳”的底气,还来自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2020年疫情期间,春雪集团不仅未裁员,反而逆势扩产,新增了岗位;每年春节包机包大巴接送偏远地区员工,返工率连续多年超过90%。
东西协作的“烟台样本”
傍晚时分,职工文化广场上响起傣族音乐。入职十余年的郭正琴正带领姐妹们排练节目,她的故事被写入公司《共富档案》:从流水线女工到文化活动骨干,在莱阳成家立业,有车有房。能歌善舞的她常代表公司参加政府活动,民族文化得到展示与尊重。
云南籍员工和跃全一家2015年入职,公司协助其联系学校,助力其孩子接受良好教育,2017年孩子考入山东理工大学,现已毕业工作,夫妻二人安心留任。“公司帮我们联系学校时,我就决定扎根在这里了。”和跃全说。
这种“就业—安居—乐业”的良性循环,正是烟台市“五重一基”就业战略的生动实践。市人社局负责人指出,春雪模式的成功在于将“稳岗位”与“暖人心”结合,通过“生活保障—职业发展—文化融合”三层次服务,把农民工从“打工者”变为“新市民”。
华灯初上,春雪集团的职工公寓亮起万家灯火。办公室里,人事部门正核对新一批云南务工人员的培训方案。在这里,稳岗就业不是一组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热气腾腾、欣欣向荣的人生故事。
YMG全媒体记者 张孙小娱 通讯员 都杰 郭豪铭 王月刚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杨云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