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记者手记 | 坐看风云起 默守海波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17 23:18:00    

采访过程中,年近90岁的刘永坦笑容一直风轻云淡。
可无论是当年那份20余万字《新体制雷达总体方案论证报告》的紧迫,还是最初在荒滩上建立雷达实验站的艰苦,抑或是后来工程化阶段初样转正样的失利,乃至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荣誉……刘永坦这一生所做的事业,有哪件是风轻云淡?
谈及自己为何锲而不舍坚守科研岗位,为何耄耋之年仍不停歇思考,为何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金全数捐出,刘永坦的回答很简单:“因为国家还有需要。”
冬日阳光漫过他脸上的皱纹,我不由好奇,这位总把故事隐在笑容与沉思里的老人,是否也会在某个瞬间,心头被什么击中而动容?
答案是有。当讲到近代中华民族所承受的深重苦难,以及自己年少时期颠沛流离的过往,刘永坦的表情不再云淡风轻。那天,国家的历史,海防的沧桑,他讲了许多,讲着讲着,镜片后的眼角似乎也泛起泪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
而在那一刻,“科学家精神”在我心中有了具象的体现。眼前的银发院士文质彬彬,却因一篇《哈工大——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毅然北上,一生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不是战士,却用系统与工程筑起最坚固的防线。
我不禁想象,当北方的风雨掠过实验站简陋的窗台,当海面的浪涛叩击荒滩上的天线阵列,刘永坦也许早就忘却个人得失,将毕生所求嵌入祖国绵延的海岸线。
曾观看过以刘永坦真实故事为原型的话剧《坦先生》,当剧情推进到刘永坦团队在南方海滨遭遇挫折时,成员们诉说了这样几段台词:
“独立于岁月一隅,心中永远是风轻云淡。孤独是属于我的另一个空间,也是一种难得的心境。”
“我们倾听着,不仅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也倾听着心灵里有没有杂波信号。简单着,明媚着,并快乐着。”
在时间不长的相处中,刘永坦给我的感受便是如此。他说起民族苦难会眼眶微红,说起“卡脖子”问题会不由得握紧水杯。但唯独说起自己当年科研的困难,他的神情倏然舒展,仿佛那些被数据淹没的日夜,都化作了记忆中的一道电波。
有些坚守看似无声,却能震颤海岸;有些奉献不求显赫,终成永恒丰碑‌。

记者:张园

文字编辑:王亦凡

新媒体编辑:莫愁

审核:李木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