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太平洋战场中,航母崭露头角,以庞大的战力,逐渐取代了战列舰的海战霸主地位。时至今日,各国海军仍把航母视为海上力量的核心。将其视为海军强国的标配。
然而,有一个现象让人颇为好奇:为何众多航母,无论常规动力还是核动力,其最高航速大都维持在30节左右呢?这个速度有多快呢?它真能满足海上作战的需求吗?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节”这个单位。在航海中,“节”是海中速度的单位,一节就是时速1.852千米。换算成我们更熟悉的汽车速度,30节大约等于55.56公里/小时。
这个速度在陆地上,不算快,但也不慢,正常市区汽车大多都保持这个速度,如果是高速路上,那就有点慢了。更形象一点,跟一只猫咪奔跑速度差不多。
那么,为什么航母不追求更高的速度呢?跑得越快不是越好吗?毕竟速度代表机动性,代表作战效率,也能增强自身的存活率。其实,这背后有多重考量。
从经济角度来看,航母保持在30节速度是最省燃料的。这是经过大量实战、测试得出的结论。尤其是对于常规航母来说,空间有限,携带的燃料量有限,因此需要在速度和续航之间找到平衡。
而且普通航母出海一次,光是加重油就要上千万元,耗费巨大,必须科学计算,以最小的油耗,维持最大的航程,而且不影响执行任务,而30节就是最合适的速度。核动力航母虽然燃料更充足,但也需要考虑运营成本。
此外,航母不是单打独斗的,它通常带领着一个包括驱逐舰、护卫舰、巡洋舰等的庞大编队。为了确保整个编队的协同行动,航母的速度需要与其他舰艇相匹配。而30节是一个相对适中的选择,能够确保编队中的大部分军舰都能跟上。
再者,航母的庞大体型也限制了其速度。想象一下,一个重达数万吨甚至十万吨的巨物在海上飞驰,其所需的推力和能量是巨大的,而且其惯性也大,如果战时,需要改变航向也是不容易的。
因此,即使是最先进的核动力航母,也不敢撒欢的跑,也跑不了多快。至今最快的军舰,是一艘名为布拉多尔号的舰艇,其速度63节,相当于地面的116.7公里/小时。
还有,还需要考虑到甲板上舰载机的起飞需求。航母的速度过快可能会产生强烈的逆向气流,对舰载机的安全起飞造成影响。别的不说,如果太快了,舰载机起降时,掉落大海的概率将增加。经过测试,30节就是舰载机安全起降的最佳速度范围。
可见,航母之所以钟情于30节左右的航速,并非偶然。这个速度是在综合考虑了燃料效率、编队协同、舰艇性能以及舰载机起飞需求等多重因素后得出的最优解。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航母这一海上巨兽的复杂性和精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