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抑郁症患者中50%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其中41%的学生曾因为抑郁而休学。《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进一步指出,青少年学生抑郁问题日益突出,且呈低龄趋势,其中高中生的抑郁检出率为40%,初中生的抑郁检出率为30%。
这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据敲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警钟。抑郁像是沉重的阴霾,不仅笼罩在青少年的心空之上,更对其身心发展、学业成就以及未来的人生轨迹造成深远而复杂的负面影响。它犹如一面无形的厚壁,阻隔了青少年感知快乐、拥抱希望的能力,使他们在本应活力四射的青春年华里,陷入焦虑与绝望的泥沼。
在这一严峻形势下,如何为抑郁青少年学生寻找一束穿透阴霾的光亮,探寻一条切实有效的干预路径,成为了社会各界亟待解决的难题。运动,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活动形式,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崭露头角。它无需昂贵的仪器设备,不依赖复杂的操作流程,也不受特定时间空间的严格限制,仅需一片场地、一个契机,便能调动起青少年青春的活力。运动不是单纯的体能训练,它蕴含着深刻的身心疗愈力量,为抑郁青少年带来了一线曙光,有望成为照亮他们心灵迷途的温暖灯火。
运动的积极抗抑郁效应
运动能促进多巴胺、血清素、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分泌,这些神经递质在调节情绪方面的作用机制,就像大脑中的“快乐信使”,运动促使它们活跃起来,帮助抑郁学生改善情绪状态。并且,这些神经递质还存在相互作用,“双剑合璧”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例如,运动时,大脑分泌的多巴胺提升愉悦感,内啡肽则像天然止痛剂般缓解焦虑。已有研究表明,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就可使内啡肽水平提升5倍,其效果可相当于低剂量的抗抑郁药。
当前,青少年学生面临着学业、人际关系等压力,运动是一种有效的压力释放途径,能够降低压力激素(如皮质醇)水平,就像给紧张的身体和心灵做一场舒缓的按摩,缓解身心紧张状态。已有的实验研究表明,仅1小时篮球训练的排汗即可有效加速皮质醇新陈代谢,使唾液中的皮质醇浓度下降37%。
青春期心理和脑的可塑性较强,是脑结构和功能快速发展的时期,青少年的大脑将发生变革性的发育。研究表明,无论是普通青少年和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运动均可以有效改善和提升其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水平,甚至可以说,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运动是改善和保持脑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长期体力活动可以有效改善年轻群体的心理健康和认知水平。并且,这与个体的神经生物学改变,特别是人脑负责高级认知区域——额叶区的激活相吻合。
事实上,已有大量研究指出,抑郁相关的脑区发育,以及这些脑区的最佳运动干预时间均汇集于青少年时期。具体而言,这些关键脑区在青春期相继发育成熟,而运动可发挥其神经可塑性效应,通过促进与认知和情绪相关的脑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发育。
这些运动对大脑的积极“锻炼”效果对支持青少年的身体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脑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对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改善作用,甚至表现出与药物或心理抗抑郁治疗相同甚至更好的效果,与此同时,运动还能有效避免药物治疗潜在的生理副作用。
如何更好地发挥运动抗抑郁的作用
首先,需要关注运动的强度、持续时间、频率。我国对于儿童青少年的运动指南推荐每天应至少进行60分钟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包括每周至少3天的高强度体力活动和增强肌肉力量、骨骼健康的抗阻运动。一项实验研究同样指出,为期12周、每周3次、每次40~50分钟的运动干预较为有效地改善了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
然而,该研究还指出,中高强度活动未必适合抑郁青少年,包括慢跑、瑜伽、太极拳在内的有氧运动形式对抑郁的改善效果最为显著,其次是团体训练、阻力运动,再次是有氧与阻力的结合运动形式,这提示我们要关注更适合抑郁青少年的运动强度、形式等,而不是完全参照正常青少年的标准。
其次,虽然考虑上述因素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科学抗抑郁,但在实际的运动干预实施中,更要考虑青少年本身的意愿、兴趣等自身因素。例如,倘若孩子不喜欢慢跑,但是家里有养宠物狗,可以让孩子遛狗的名义每天出门活动一段时间,给予其运动行为积极的反馈与鼓励,然后再逐步地推动其开展其他的体育运动。
不仅是在家庭中,学校体育课程也需要根据学生抑郁程度和个体差异,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调整。体育教师在运动干预过程中的需要进行角色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通过对接班主任、校心理咨询师等人员,结合观察学生在运动中的表现,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关爱、鼓励和反馈。例如,在课前热身和专项练习中引入更多的趣味运动环节,或者针对抑郁青少年学生设计个性化的运动处方等,进而让体育课以及课后体育活动不再只是简单的体能训练,而是变为针对抑郁学生身心特点的专属疗愈时间。
运动的意义,从来不只是“练出肌肉”。运动是一把钥匙,让孩子在挥汗、呼吸、协作中,发现能够掌握自己的身体、利用自己的青春活力,重新感受和获得快乐的情绪,进而打开抑郁青少年的心灵。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