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塔斯汀“狂奔” 汉堡赛道加速洗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6 04:57:00    

中经记者 黎竹 孙吉正 北京报道

近段时间,塔斯汀发生重大股权变动,被一家成立于今年2月的香港公司Tasting (HK) Holdings Limited接手全部股权。6月上旬,塔斯汀注册资本从约103万元骤增至1.19亿元,增幅达11323%。

在多个餐饮企业集体赴港IPO的背景下,股权变动和增加注册资本都被视为品牌正在筹备上市的信号。中国副食流通协会饮品分会秘书长王海宁认为,塔斯汀新增了股东,企业类型也发生变更,随后香港公司接手全部股权,原股东集体退出,该香港公司由注册在开曼群岛的公司全资持有,这与企业为上市搭建红筹架构的“两步走”流程相似。而且塔斯汀曾表示未来5年争取上市,目前已接近承诺时间节点,所以很可能是在为上市做准备。

就上述动作的目的以及未来布局等事宜,《中国经营报》记者向塔斯汀方面求证。截至发稿,塔斯汀尚未回应。但根据窄门餐眼数据,截至6月11日,塔斯汀有9600家在营门店,已接近“万店规模”,超过麦当劳,成为门店数量全国第三的连锁汉堡品牌,前两名分别是华莱士与肯德基。

县城包围城市

2021年,塔斯汀方面就曾公开表示,公司有计划在5年内上市。

自从门店打出“中国汉堡”口号以来,塔斯汀急速扩张。根据窄门餐眼数据,2022—2024年,塔斯汀的开店数分别为2315、3769和2338家。

这种类似新茶饮的快速增长模式也吸引了不少投资机构的目光,在2021年11月,其曾获得不惑创投、源码资本投资的首轮融资。2023年,塔斯汀涉及“约70亿元估值第二轮融资,投资方为红杉资本、老股东源码资本”的传闻,并称吸引上百家投资机构涌入接触。随后塔斯汀很快对外否认了新一轮的融资消息。

直至最近塔斯汀的股权发生变动,香港公司Tasting (HK) Holdings Limited接手全部股权,原股东福建兆乘塔餐饮管理合伙企业、塔斯汀的创始人魏友纯、福州高新区聚堡塔餐饮管理合伙企业、福建齐凌塔餐饮管理合伙企业和YAHUIHU集体退出。

记者注意到,YAHUIHU在今年6月7日才刚刚成为塔斯汀的股东;而Tasting (HK) Holdings Limited注册于今年2月,魏友纯(WEI, YOUCHUN)为公司唯一董事,公司由注册在开曼群岛的TASITING HOLDINGS LIMITED全资持有。针对香港公司接手股权一事,塔斯汀未对记者做出回应。

特许经营专家李维华则认为,上市能够提升企业价值并实现升值,同时使企业更加规范和稳定。塔斯汀在市场中经过多年深耕,具备一定规模,加上目前港股对餐饮企业尤其是新式茶饮品牌的开放,给了塔斯汀的投资者上市的信心。他表示:“如果塔斯汀在此时上市,既是符合经济周期的选择,也是抓住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

中式快餐的品牌化并不是新的叙事。据了解,此前虎头军煎饼、西少爷肉夹馍等都是投资者眼中的明星项目。上述品牌通常从一线城市起步,在一线城市扩张,和喜茶、奈雪和麦当劳相似,属于“高举高打”的战略。然而,塔斯汀却不一样,在业内人士看来,其路径和沃尔玛、蜜雪冰城相似,属于“县城包围城市”的打法。

据悉,魏友纯曾是华莱士加盟商,在2011—2013年陆续开了7家华莱士门店。可以说,塔斯汀很大程度受到了华莱士的影响,同样价格低廉、依赖加盟商、主攻下沉市场。

对此,李维华指出,塔斯汀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先下沉再上扬”的战略。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汉堡这个品类,特别是在中国市场,塔斯汀提供的中式汉堡符合当地消费者的口味,同时对比一线市场的竞争,选择了先进入下沉市场,避开了与麦当劳、肯德基等巨头的直接竞争。但这个战略在一线市场的复制并不一定能成功。

李维华提到:“华莱士和德克士也曾采用相似战略,从下沉市场起步,但在一线市场未能成功。一线市场的竞争极为激烈,巨头们如麦当劳、肯德基等不仅具备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还在产品研发、营销策略、数字化等方面具备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与三年前的高速增长相比,今年以来,塔斯汀的扩张脚步显著放缓,截至6月,新开门店数量828家,与去年同期相比近乎腰斩。窄门餐眼数据显示,目前塔斯汀位于一线、新一线城市的门店比例近30%。

行业竞争激烈

在业内看来,塔斯汀能够急速狂飙的优势在于性价比和中式汉堡带来的差异化。近两年,整个餐饮行业掀起了多轮价格战,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商场中的平价简餐更受欢迎,这也推动了米村拌饭等品牌的崛起,同时国内市场也关掉了不少定位高端的餐饮品牌。

王海宁表示,消费者对中式餐饮的认同和对性价比的追求,为中式汉堡提供了市场空间,其符合中国人口味,具有本土化优势,市场需求有望持续增长。但大量投资者和连锁餐饮品牌入局,使赛道陷入内卷,价格战频繁,部分品牌后继乏力。

从快餐行业的发展来看,马太效应在加剧,部分汉堡品牌在中国市场遭遇困境,门店数量逐渐减少。此前有多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汉堡王位于福建福州、漳州等地门店相继关闭。综合数据显示,汉堡王中国2023年计划新增200家门店未能达成。公司年报显示,2024年汉堡王中国的门店数量减少至1474家,相较于前一年净减少113家。

记者还注意到,近年来国内市场出现了一些Shake Shack、Five Guys等高端汉堡品牌,在最初加速拓店后却遭遇了闭店。去年,Shake Shack广州太古汇门店关闭,引发市场热议。后续品牌回应是针对广州市场选址优化的一项常规操作,未来也会寻求合适的机会继续布局广州。

在消费者的新鲜感过去之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如何提升复购率、为消费者持续创造价值,是这些品牌需要思考的方向。对于未来的门店拓展,部分品牌表示,虽然对当下国内的汉堡市场感兴趣,但在拓店时也会采取保守策略,更注重开店的质量,确保新店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物有所值的产品与服务,而非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

价格战自然也波及汉堡赛道。从性价比来看,在2022年单价均10+元的塔斯汀,被视作“平价汉堡”的代表,但在2024年,麦当劳、肯德基等巨头纷纷加入“性价比大军”,9.9元也能买到其单品。

同时,塔斯汀中式汉堡的护城河正逐渐被巨头和模仿者填平。比如肯德基直接推出同样以手擀为特色的“饼汉堡”,攻抢中国汉堡的市场。此外,社交平台上,几乎每一个询问是否要加盟塔斯汀的帖子下,都会有一个名叫“塔诗汀”的品牌账号留言“看看我”,该账号称自己的加盟费只需要20多万元,用料、工艺都与塔斯汀一脉相承。记者点进去查看,其门店的设计与塔斯汀高度相似。据消费者反馈,塔乐汀、楚郑、林堡堡、燃熊等品牌的产品都与塔斯汀类似。

此前,下沉市场给予了塔斯汀极大的成长空间,但现在巨头也开始往下沉市场拓店,抢占市场。财报显示,2024年肯德基中国市场净新增门店创历史新高,达到1352家,截至2024年年底,肯德基中国市场门店数量已达到11648家。另一巨头,麦当劳2023年在乡镇、城郊市场的开店率均达25%,截至2024年年底,其中国门店数量为6820家,同比净增长917家,2025年在中国开店继续提速,目标直指新开1000家门店。

从新消费行业的多个案例来看,自有供应链是超大规模连锁品牌的赚钱密码。

然而,塔斯汀在急速扩张后却频繁陷入“食安与服务”争议。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塔斯汀在扩张速度过快的同时,面临着供应链管理和食品安全的挑战。未来要成功上市,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尤其是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的建设。

“食品安全的疏忽反映出管理理念问题。如果老板不重视食品安全,员工自然不会把它放在首位。因此,要通过严格的考核机制,把食品安全纳入每个员工的重要KPI,以此强化其管理水平和员工责任感。塔斯汀应该在整个供应链建设方面下功夫,屡屡跨过食品安全红线肯定不行。”朱丹蓬提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