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协同推进高校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8 05:00:00    

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要“有针对性地部署对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具有牵引性的重大规划、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高效能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容,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承载着科技创新、文化传承、服务社会等重要职责。高校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不仅是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在要求,更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大动力。

1.高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高校的高质量发展不是单一指标的提升,而是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社会服务水平的整体性跃升。

人才培养的价值性与创新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高校的高质量发展既要坚持党建引领,将政治引领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增强道德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又要通过跨学科培养、产教融合等模式,赋予高校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素养,提高创新拔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使人才供给与“十五五”规划等国家战略需求、产业升级方向同频共振。

高校学科体系的战略性与协同性并重。高校高质量发展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科技前沿,构建“基础学科强基、应用学科增效、交叉学科破题”的学科生态体系,其中基础学科需强化原始创新根基,做好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双链融合”,瞄准“卡脖子”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应用学科需对接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推动学科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交叉学科要以学科群为单元打破单学科壁垒,形成“问题导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协同创新链条,提升学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高校学科体系的优化升级,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是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的战略布局,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驱动力。

社会服务的实效性与可持续性相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文化和人才支撑,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高校在战略规划中应明确自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切实增强对接发展需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进高校与政府、企业及非营利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有效互动、深入交流、密切链接和深度融合,形成创新共同体,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国际合作的开放性与竞争力兼具。积极开展对外开放与合作是我国由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高校高质量发展需立足更高水平的教育对外开放,主动融入全球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网络。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已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国际教育合作生态,既能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和科技成果,又能向世界传递中国教育智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2.高校实现高效能治理的基本逻辑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提升高校治理效能,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立足中国实际、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支撑。应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与技术赋能,推动高校在知识生产、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中构建协同高效的治理体系。

立足从分散到整合的治理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高效能治理强调打破学科壁垒与组织边界,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与人才资源视为有机整体。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推动院系间人力、物力、信息的流动与共享,提升高校治理效能,进而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知识创新筑牢根基。

聚焦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的治理目标。高效能治理以促进知识创新与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知识生产层面,通过学科交叉激发学术创新,突破单一学科的认知边界,以应对国家安全等复杂现实问题,助力科技创新持续突破,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在人才培养层面,打破专业壁垒,通过跨学科课程设置等方式,培养具备多元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只有将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协同推进,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与国家对高层次紧缺人才的迫切需求相结合,才能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输送创新人才,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强化数字化引领效能提升的治理手段。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当前,教育数字化已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动能,全面提升高校治理效能,必须不断提升数字化教育治理能力。高校要树立数字化治理思维,将大数据作为治理决策的事实依据,将智能化作为治理的重要手段,提升治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政策执行的精细化程度,实现治理效能跃迁,助力高校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

3.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的互促关系

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是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二者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共同构成了现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高质量发展是高效能治理的目标导向和价值体现,高效能治理则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制度根基、提供运行保障。高校治理效能的提升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新活力、完善决策机制,从而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推动高校实现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又不断推动治理体系的改革创新,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高校高质量发展是高效能治理的目标导向,决定高效能治理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高校高质量发展聚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核心职能,要求高效能治理体系打破传统路径依赖,破解信息孤岛、资源碎片化、主体协同低效等困境。在人才培养层面,高质量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人才评价机制的调整与改革,推动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创新;在学术创新层面,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追求要求优化内部资源配置逻辑,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跃升”,并建立长周期评价、学术共同体主导的决策机制。

高校高效能治理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并通过制度创新与能力提升来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高效能治理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人才、技术等要素的跨学科、跨学院流动,形成创新集群效应;以信息技术赋能高校治理流程,实现决策科学化、管理精细化与服务智能化,通过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提升治理效能。高效能治理使高校高质量发展摆脱资源与制度双重约束的桎梏,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术创新突破与社会服务深化提供不竭源泉。

高校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在动态演进中共同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高质量发展不断产生新需求,如科技革命对学科布局的挑战、产业升级对人才队伍结构的要求等。从当下来看,通过凝聚“追求卓越、服务国家”的共识,高校正在经历从传统治理范式向现代化治理体系的转变,最终实现发展质量与治理效能的协同进步。从长远来看,通过重塑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范式,培育出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学术成果和创新人才,从而助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4.促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良性互动

高校需从认知、制度、技术三重维度破解高校治理难题,构建协同高效的治理生态,促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的良性互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与创新动能。

凝聚公共价值共识,筑牢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的思想根基。推动高校治理,要求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协调政府、企业等多元主体利益、整合各方资源要素、实现公共价值最大化。高校应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与自身办学特色,制定兼具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广泛吸纳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使战略目标既体现学科优势,又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搭建数字化民主决策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收集师生对学校事务的看法与建议,让不同学科、不同层级的师生都能便捷参与重大决策讨论。同时,积极引入外部智囊团,如行业精英、教育专家等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定期为学校发展战略、学科规划等提供专业见解,营造民主协商的治理氛围。此外,深化大学文化与价值观培育体系。开展校史教育、学术诚信建设、师德师风培育等活动,塑造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与行为规范,进一步增强凝聚力,为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完善协同治理机制,构建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的制度保障。在纵向治理层面,高校应充分借助数字化手段革新层级管理与考核体系,构建智能化目标管理平台,明确各层级的权责清单与考核指标,加强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与评估。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向二级学院适当下放人才招聘、资源配置等自主权,激发基层创新活力。在横向治理层面,以跨学科、跨领域融合为导向,运用云计算搭建跨部门协同工作云平台,整合各方数据资源与业务流程,借助远程协作工具实现高效沟通与协作。定期召开跨部门联席会议,及时解决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等问题,实现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提升协同创新效率,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提供系统性方案。此外,高校应充分发挥社交平台的优势,搭建线上学术交流社区、兴趣小组等,鼓励不同学科教师、行政人员与学生交流思想、分享见解。定期举办线上线下融合的学术竞赛、创意挑战赛等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研,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深化数字技术应用,激活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的创新动能。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校高质量发展和治理变革提供了新工具、新路径。加强数字基础设施与智能平台建设,高校应加大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投入,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台与智慧治理平台,为招生决策、学科布局、资源调配等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以依托智慧治理平台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助力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的技术难题。提升治理主体的数字素养。数字技术的有效应用依赖于全员数字能力的提升。高校需制定数字素养提升计划,开展教师数字教学能力培训、管理干部数字化治理研修、学生信息技术实践等活动。同时,建立数字技术应用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将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融入教学科研全过程,推动管理部门开发智能化服务场景,如智能审批、精准资助等,提升治理服务的满意度,让师生切实感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便捷与温度,营造全员参与、共建共享的数字文化生态。优化数据治理体系。在数字化治理中,需平衡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建立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制度,明确各主体的数据使用权限与责任。加强对算法透明性与治理公平性的监督审查,防止技术垄断,保护师生隐私,确保数字技术始终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

(作者:何秀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