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以创新驱动、高效协同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蓝色引擎
“科创引领”塑造海洋新质生产力
在海洋科技创新领域,青岛正不断刷新着对全国海洋科创的“贡献值”。
牵头完成“海水养殖鱼类精准营养技术体系构建及产业化应用”项目,参与完成“深海影像探测关键技术装备与应用”、“‘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等项目,2024年,青岛海洋领域共有5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海洋领域获奖数量的50%。
“深海一号”船停靠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码头。韩星 摄
从“望洋”的无奈到“争流”的豪迈,过去制约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诸多瓶颈正被新技术、新装备等逐一突破。近年来,青岛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塑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海洋新质生产力,为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提供蓝色引擎。
创新驱动,加快关键技术攻关
将前几日特定海域的温度、盐度等数据输入计算机中,这片海域7天内的温度、盐度、海流等海洋要素预报结果很快就呈现在屏幕上……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琅琊”海洋大模型1.0。
“相较传统海洋预报,琅琊大模型预报效率提升近1万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楠说,目前团队正在研发迭代升级的2.0版本,预计今年底发布,将新增台风、海冰等海洋现象预报功能,为海洋资源开发、极端天气预报等提供支撑。
人工智能是当今世界最具前景和影响力的科技领域之一,人工智能大模型是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技术载体和新型基础设施。无独有偶,青岛自主研发的“问海”大模型,是攻克关键技术、奋力占据海洋大模型发展制高点的又一代表。该大模型构建起国产化的海洋科学人工智能底座,可在90秒内预测出未来15天的全球海洋环境,计算性能较传统方式提升3000倍,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不只是海洋大模型。近年来,青岛不断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一批重大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突破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等技术,自主研发国际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BG136,目前该药物已进入临床二期试验,有望成为新一种海洋创新药物;
建立海水鱼精准营养配方体系,为海水鱼定制“健康营养食谱”,研究成果已覆盖超过全国80%的海水鱼配合饲料,推动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
国际上首次成功破译迄今最大动物基因组图谱——南极磷虾基因组图谱,对于促进南极磷虾深入研究以及开发利用这个“人类最后的动物蛋白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1世纪以来,海洋领域科技竞争不断深入。事实证明,只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掌握海洋发展的主动权。被誉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青岛,不断把海洋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今年实施30项涉海关键技术攻关,推动驻青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强化产业应用研究,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筑基。
高效协同,促进科研产业融合
“做科研,平台非常重要。”牛耀龄是海洋地质与海洋地化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回国后,面对多个城市抛出的橄榄枝,他最终选择来到青岛,“我们更关注能否在专业领域有所突破,崂山实验室能够为开展战略性、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和突破提供强力支撑。”
人才是第一资源。崂山实验室实现规范化运行,国家深海基因库、深海大数据中心和深海标本样品馆“深海三大国家平台”签署部省市共建协议,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聚焦海洋智能装备、海洋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开展共性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落地……近年来,青岛加快建设高能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国家级创新平台已成为青岛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核心载体。
数据显示,目前青岛拥有涉海科研机构50余家,涉海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43家,涉海院士22人,海洋人才近40万人,海洋高端平台和海洋高端人才数量均居国内第一。
在此基础上,青岛着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突破提升,通过建设海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青岛)、海洋科技大市场等平台,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对接转化,促进科研产业融合,推动高水平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其中,海洋科技大市场自建成启用以来,已促成产学研合作121项。2024年,青岛海洋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7亿元,同比增长26%。
向海求新,向海图强,青岛成绩瞩目,仍然有很大潜力。
202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7.8%。今年7月举行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在海洋经济越来越成为“风口”的当下,青岛正以科创为引领塑造海洋新质生产力,把握好、利用好海洋这个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在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上聚力攻坚求实效,在海洋强国建设上走在前、挑大梁。(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