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5岁男童近视1000度”的新闻登上热搜。家长透露,孩子每天都要花费6个多小时使用早教机。
过早、过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儿童过早“触屏”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由此引发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近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医生也接诊了一名3岁女孩,因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孩子患上了“斗鸡眼”。
眼科医生发出呼吁:手机、平板等千万不能当作孩子的“电子保姆”,家长要重视儿童眼健康,特别要关注孩子是否频繁眨眼、眯眼或出现异常头位等现象。早发现、早干预是保护孩子视力的关键。
儿童“屏幕暴露”时间越来越早
近日,3岁的琪琪(化名)因突发内斜视,前往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眼科就诊。这是一种发病急、病因复杂的斜视类型,内斜视不但会引起复视,长时间不治疗,还可能引发患儿弱视及立体视功能永久损伤。
“近期,我们接诊的多位患儿,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近距离用眼过度。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有可能引起孩子双眼融合功能紊乱,诱发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儿科医院眼科主任杨晨皓为琪琪量身定制了治疗方案,通过A型肉毒毒素注射疗法,将药物注射至过度收缩的眼外肌,使肌肉张力减弱,眼球得以回归正位。次日,琪琪内斜度数直降80%,症状基本消失。
当前,儿童“屏幕暴露”时间越来越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教授团队的一则调研发现,上海有24%的儿童在1岁前开始接触屏幕,76%的儿童在2岁前接触屏幕,刚进幼儿园的3岁儿童中,高达78.6%的儿童视屏时间超过“每天1小时”的指南推荐标准。
不仅在中国,屏幕暴露过多在全球范围也是普遍现象,同样年龄段的加拿大儿童视屏时间超标比例达85%,澳大利亚儿童也达到了74%,可见“屏幕暴露”已成为全球难题。
“远视储备”不足,近视度数就会增快
小小的屏幕,成了孩子们探索世界的窗口,但孩子开始视屏往往是被动的。
“不少家长把手机当作哄娃工具,用手机代替自己的陪伴。”儿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周晓红告诉记者,手机成为“电子保姆”正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最直观的表现是,很多孩子早早戴上了眼镜。
2023年国家卫健委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从近年儿童青少年近视情况看,近视高发年龄段已从8到12岁提前至6到10岁,呈现出发病越来越早、度数越来越深、近视率居高不下等特点。
眼科门诊上,四五岁的小小孩不少见,很多刚结束校园筛查的孩子因远视储备不足前来就诊。
所谓远视储备,是指儿童青少年对应年龄的远视度数。孩子刚出生时,眼轴平均只有16毫米,是个小远视眼,差不多300到400度。随着年龄增长,眼轴逐渐变长,远视度数降低,一般到12岁左右降到0度,变成正常视力。
周晓红解释,远视储备相当于银行储蓄,随着储蓄逐渐消耗,正视化完成,再发展就会由正视向近视转化。数据显示,我国6岁儿童中,45%已失去远视储备,其中6到10岁儿童近视度数增长最快。
“多户外”,是最具性价比的近视防控手段
“有的孩子在检查视力时总说自己能看清,但实际视力可能只有0.1、0.2,已有四五百度近视。”在医生看来,这些孩子之所以在检查视力时“撒谎”,主要是担心家长不再让他们玩电子产品,但如果孩子隐瞒,家长没有重视、及时发现,可能就会给孩子的视健康埋下隐患。
“对于远视储备消耗殆尽的孩子,我们的治疗目标就是让近视缓慢增长,不让他们到成年时变成高度近视。”周晓红说,目前相对有效的手段包括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低浓度阿托品、离焦镜、OK镜等。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上如今充斥着各类“护眼妙招”,各路商家出于营销目的,大力鼓吹防蓝光眼镜、拉远镜或补充叶黄素等。在医生看来,这些于近视防控无益。门诊上,对于就诊的孩子,周晓红不断强调三个字:“多户外!”在临床医生眼中,没有什么比每天接受2小时以上户外光照更具性价比的近视防控手段。
“6岁是近视防控的重要转折点。”周晓红提醒家长,孩子上学后,随着学习任务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会急剧下降,一旦用眼过度,视力下降就会加快。因此,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参加户外运动和活动,为孩子身心健康护航。